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南开19秋《管理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大纲

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学生可以掌握管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进入专业领域学习管理学的分支理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运用基本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新成果及管理实践的新经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考核方式和题型设置:

本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题型包括六种,即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分值为:单项选择题20分,包括10个小题;多项选择题20分,包括10个小题;判断题20分,包括10个小题;名词解释题9分,包括3个小题;简答题20分,包括4个小题;论述题11分,包括1个小题。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四、课程知识要点: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

重点内容:

(一)古典管理理论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各学派对管理的解释。

(二)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有效地使用人、财、物,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

重点内容: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二)管理的品性:1.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2.管理工作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3. “管理”与“领导”的联系与区别。

(三)管理关系:1.管理关系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2.管理关系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3.管理关系中还包含着心理关系。

(四)管理环境:1.外部环境;2.内部环境

第三节 管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重点内容:

(一)管理学的概念:所谓管理学是指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管理学的特点:一般性、综合性、模糊性、实践性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第四节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重点内容:

(一)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分工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激励原理、动态原理、创新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

(二)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制方法、教育方法、数学方法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早期管理时代

重点内容:

(一)经验管理时代:经验管理时代的管理特点

(二)古典管理时代:泰勒及其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及其组织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及其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第二节 现代管理时代

重点内容:

(一)行为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及特点,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X、Y、Z理论)

(二)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特点

(三)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

(四)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

(五)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管理:五力模型,三大一般性竞争战略,价值链,钻石体系,产业集群

(六)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的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内涵,企业再造的指导思想

(七)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第三节 未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一)未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知识管理,文化管理,敏捷性管理,全方位满意管理,管理创新,人本管理,公司变革

第三章  决策与计划

第一节  决策

重点内容:

(一)决策的概念:决策的概念,决策概念包括的要点

(二)决策的类型:按影响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按做出决策的领导层次可划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按决策问题出现的重复程度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按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及结果的可靠性可划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三)决策的作用:1.正确的决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2.科学的决策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键;3.合理的决策是促进企业整个系统协调统一的重要手段。

(四)决策的原则和程序:1.决策的原则(全局性、科学性、可行性、效益性、民主性、反馈性、创新性);2. 决策的程序(①调查研究经营状况与环境;②明确经营问题,确定经营目标;③拟定可行方案;④对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和选择;⑤方案的实施与反馈)

(五)决策方法:1. 主观决策法的概念、特点和具体方法;2. 计量决策法的

概念、特点,以及盈亏临界分析法、风险决策法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三种具体方法和应用。

第二节  战略管理

重点内容:

(一)战略管理的概念:关于战略管理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理解;战略管理的定义(企业依据自己的核心业务,分析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制定和实施、评价和控制、修正和变革企业战略目标,以实现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全局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动态管理过程。)

(二)战略管理的特点:全局性、主体性、长远性、适用性、科学性、稳定性

(三)战略管理的过程: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

(四)SWOT战略分析:SWOT战略分析方法的提出,SO,WO,ST,WT四类战略的内容。

第三节  计划工作概述

重点内容:

(一)计划的概念: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一定未来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计划是所有管理职能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职能。

(二) 计划的性质:计划的目标性、计划的先导性、计划的普遍性、计划的效益性。

(三)计划的重要性:计划是管理活动的依据;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计划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计划是管理者制订控制标准的依据。

(四)计划的类型: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功能计划(按照计划的不同功能对计划进行分类,对企业而言,常见的功能计划有组织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市场开拓计划等);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计划;指向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概念和特点

(五)计划的表现形式:目的或使命、目标、策略或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第四节  计划工作过程与基本原理

重点内容:

(一)计划工作的步骤:1.估量机会;2.确立目标;3.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4. 确定备择方案;5.评价备选方案;6.选择方案;7.拟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将计划数字化。

(二)计划的前提条件及预测:外部的前提条件和内部的前提条件及其分类;定量的前提条件和定性的前提条件;全部可控、部分可控和不可控的前提条件;计划前提条件的预测。

(三)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及评价;网络计划方法的使用;预算方法(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滚动预算方法)

(四)计划工作的原理:限定因素原理、许诺原理、灵活性原理、改变航道原理

第五节  目标管理与项目计划

重点内容:

(一)目标的性质:目标是分层次的;目标是一个网络体系;目标具有多样性;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定义;目标管理的特征;目标管理的意义

(三)项目目标:项目目标的理解(项目的目标体系性、项目目标的优先性、目标的层次性)

(四)项目范围:项目范围的界定。

(五)项目计划:项目计划的概念;项目计划主要内容;项目计划的指导性作用

(六)工作分解结构:项目分解的概念、原因、原则;工作分解结构(工作分解结构图、工作分析结构图的层次);项目责任矩阵

第四章  激励

第一节  激励概述

重点内容:

(一)激励的概念:所谓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简言之,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二)激励的过程:激励是“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一个连锁过程。

第二节  激励的基本理论

重点内容:

(一)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需要层次理论的启示。

(二)生存、关系、发展理论:生存、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ERG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比较。

(三)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比较;双因素理论的缺陷;双因素理论的管理启示。

(四)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

(五)公平理论: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公平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六)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期望理论的应用。

(七)强化理论: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人的行为分类,4种行为改造方式);应用强化理论应遵循的原则。

(八)人性理论:人性理论的基本内容(1.经济人假设,2.社会人假设,3.自我实现人假设,4.复杂人假设)

第三节  激励的运用

重点内容:

(一)个人需求激励的基本内容

(二)评比、竞赛、竞争激励的基本内容

(三)机会激励的基本内容

(四)目标激励的基本内容

(五)关怀激励的基本内容

(六)纪律激励的基本内容

(七)行为激励的基本内容

(八)适时激励的基本内容

(九)榜样激励的基本内容

(十)强化激励的基本内容

(十一)领导行为激励的基本内容

(十二)员工持股激励的基本内容

(十三)危机激励的基本内容

(十四)企业文化激励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  组织

第一节  组织工作概述

重点内容:

(一)组织理论:一般意义的组织的概念;管理学意义的组织的概念(职权、职责、负责、组织系统图)。

(二)组织工作:组织工作的含义与内容;组织工作职能的特点;组织工作的分析方法;组织工作要回答或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程序

重点内容:

(一)组织工作的原则:统一指挥原则;例外原则;等级原则;部门化原则;分权原则;适度管理幅度原则;弹性组织原则。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1.确定组织目标;2. 确定业务内容;3. 确定组织结构;4. 配备职务人员;5. 规定职责权限  6. 建立组织管理系统。

(三)组织的纵向结构设计:管理幅度的概念及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①职务的性质,②工作能力强弱,③工作本身的性质,④标准化和授权程度,⑤信息反馈情况);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

(四)组织的横向结构设计:部门的含义;划分部门的原则;划分部门的方法(人数部门化,时间部门化,职能部门化,工艺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

第二节  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

重点内容:

(一)直线制:直线制组织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二)职能制:职能制组织的特点、优点、缺陷及适用条件

(三)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组织的优点、缺点及适用条件;直线职能制与直线制的区别

(四)事业部制:事业部制组织的特点、优点、缺点及适用条件

(五)矩阵结构:矩阵结构的含义、优点、缺点及适用条件

(六)网络结构:网络结构组织的优点、缺点及适用性

第六章  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和过程

重点内容:

(一)人力资源概述: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的特征(①能动性,②时效性,③高增值性,④再生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是把人视为生产经营中的一种特殊的资源,从有效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进行组织的人事管理工作。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人事管理的内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培养和发展员工的能力,   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任务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1.人力资源环境的管理;2.人力资源的获取;3.人力资源培训;4.人力资源的评价与开发;5.人力资源的报酬

第二节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

重点内容: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人力资源规划的层次划分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1.人力资源规划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有效手段;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可以提高企业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3.发挥人力资源个体的能力,满足职工的发展需要。

(三)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原则:1.全局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可控性原则

(四)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程序:1.外部条件分析;2.分析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3.分析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可用性 ;4.分析比较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情况,确定招聘需求;5.制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具体规划;6.对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和实施进行管理。

(五)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可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保持阶段和衰退阶段);4个阶段同的特征。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组织

重点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含义

(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分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人事机构;直线管理人员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分工;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职责;直线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的内涵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分工:工资与福利管理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就业与招聘人员;职务或岗位分析人员;考核工作管理人员;雇员关系专家;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职业安全督导员。

第四节  员工的选聘和考评

重点内容:

(一)招聘的意义:招聘的概念;招聘的意义

(二)招聘原则:(1)公开原则;(2)平等原则;(3)竞争原则;(4)全面原则;(5)量才原则。

(三)招聘的程序及方式:招聘过程的步骤:1.制定招聘计划;2.建立专门招聘小组;3.确立招聘渠道;4.甄别录用;5.工作评估

(四)招聘工作应注意的问题:招聘范围的确定;招聘时间的选择

(五)招聘的渠道:内部招聘的优点和不足;外部招聘的优势和不足

(六)人员的甄选:几种常用的甄选测试的方法(利用求职申请表进行筛选、笔试、面试、测验)

(七)员工绩效考评:工作绩效考核的含义;绩效考评的主要作用;绩效考评的目的;绩效考评的内容;绩效考核的主体

第五节  员工培训

重点内容:

(一)员工培训的意义:员工培训的意义

(二)员工培训的目的:员工培训的主旨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和素质。培训有两大基本目的:1.使组织拥有更合格的员工,提高各方面的效率和效果;2.促使员工不断成长,为其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创造条件。

(三)员工培训方式:1.岗前培训;2.在职培训;3.脱产培训;4.网上学习

(四)员工培训的流程:员工培训的流程主要步骤和内容(1.确定培训需求;2.培训方案规划;3.培训活动的实施)

(五)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第七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的性质与作用

重点内容:

(一)关于领导的概念:领导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对领导概念的理解

(二)领导的作用:(1)指挥作用;(2)激励作用;(3)协调作用;(4)沟通作用

第二节 领导的素质

重点内容:

(一)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含义;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

(二)品德素质:品德素质的含义;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品德素质

(三)专业素质:专业素质的含义;领导者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

(四)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含义;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身体素质

第三节 领导权力

重点内容:

(一)权力的概念:所谓权力,是指一个人主动影响他人行为的潜在能力。

(二)权力的分类:法定权力、奖赏权力、强制权力、专家权力、感召和参考权力。

第四节 领导理论

重点内容:

(一)特质理论:特质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人性假设论

重点内容:

(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及管理应用

(二)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内容及管理应用

(三)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内容及管理应用

(四)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内容及管理应用

第六节 分权、集权和授权

重点内容:

(一)分权和集权:分权和集权的概念;实行分权的优势;实行分权的局限性;实行集权的优势;实行集权的局限性;分权与集权的区别(分权与集权的程度,分权制与集权制的特点);分权的方法。

(二)授权:授权的概念;授权的好处;授权的原则;授权的方法;

第七节 领导权威与领导方式

重点内容:

(一)领导权威:权威的定义;权威的作用;如何树立权威;

(二)领导方式:领导方式的多样化(指示型的领导方式,支持型的领导方式,参与型的领导方式,成就导向型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应该是有弹性和灵活的;最佳领导方式

(三)有关领导的关键问题:领导者怎样行动;领导者的能力;领导者的培养与选择;领导艺术

第八章  沟通

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与作用

重点内容:

(一)沟通的过程:信息沟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沟通的过程

(二)沟通的概念: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信息交流,就是指一方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期待其做出反应的过程。

(三)沟通的作用:(1)收集信息,使决策能更加合理和有效;(2)改善人际关系,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组织行动;(3)沟通可以激励员工;(4)沟通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

第二节 沟通的类型与方法

重点内容:

(一)沟通的类型:按沟通的功能和目的分类(工具沟通和满足需要的沟通的含义);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分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概念和各自的优缺点);按沟通的方式分类(口头沟通、书面沟通、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各自的概念及优缺点);按信息传播的方向划分(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的含义);按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划分(链式、轮式、Y式、环式和全通道式沟通的含义及优缺点);按沟通方向的可逆性分类(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各自的概念及优缺点)

(二)沟通的方法: 发送者;渠道的选择;信息的接收者

第三节 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及改善措施

重点内容:

(一)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人的方面;信道、载体;技术、设备;环境

(二)改善措施:收集工作;加工处理信息;传递的控制

第九章  控制

第一节  控制职能概述

重点内容:

(一)控制的含义与作用:控制的概念;控制的作用

(二)控制与计划的关系: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三)控制的过程与要素:1.控制工作的基本过程(⑴确立标准,⑵测量实绩与界定偏差,⑶分析原因与采取措施);2.控制系统的构成要素(具有明确的控制目的,具有及时、可靠、适用的信息,具有行之有效的行动措施)

第二节  控制的类型

重点内容:

(一)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现场控制的含义

(二)任务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控制:任务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控制的含义

(三)专业控制:专业控制的含义

第三节  控制实务

重点内容:

(一)设置标准,控制运行:控制过程有4个步骤(1.设置工作标准;2.测量实际工作;3.将实际工作与标准作比较;4.采取纠正措施)

(二)控制有选择地实施于战略要点:1.控制的轨迹;2.反馈控制或追加控制;3.要点 (战略)控制

(三)财政控制靠收支预算来施行:1.资本结构和财务报告;2.预算;3.弹性预算;4.差异报表

(四)经营控制的重点在原料、工作进度与质量:1.原料控制;2.生产控制;3. 生产进度表;4.质量控制

(五)人力资源控制的重点在保持职工队伍充满活力,设立工作标准:1.在人事管理中经常运用到的衡量与控制手段;2.人们对控制手段采取消极态度的表现

第十章  比较管理

第一节  比较管理概述

重点内容:

(一)比较管理学的产生的背景: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2.比较研究方法在管理研究中不可避免;3.在研究某个特定组织和管理现象,通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可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通过对不同文化和制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来了解外来文化,培养对人类事物多样性的的鉴赏力,有利于同其他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通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使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更准确的认识、定位各自生活的环境和文化。

(二)比较管理中的各种理论:发展经济理论;环境论;行为论;开放系统论;文化管理论

(三)各种管理模式的比较:欧美管理模式的特点;东亚管理模式的特点;日本管理模式的特点,原苏联、东欧管理模式的特点

(四)管理原则与理念比较:1.以“法”为中心的美国管理模式;2.以“理”为中心的日本逻辑管理;3.以“情”为特质的中国管理哲理

第二节  美国的管理

重点内容:

(一)文化因素:1.美国文化特点;2.美国企业行为的典型特征

(二)美国宏观经济体制:美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点

(三)政企关系:1.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相分离;2.联邦政府对私营部门的事务进行干预;3.通过法令禁止工商界向被认为是对美国不友好的国家出售敏感性技术。

(四)美国企业的经营形态与组织结构:职能组织结构;产品组织结构;地域性组织结构;模块式组织结构

(五)美国式管理的特点:1.强调全面质量管理;2.决策方面的特点;3.计划管理方面的特点;4.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特点;5.倾向于硬性管理

第三节 日本的管理

重点内容:

(一)管理思想及文化背景:1.日本管理思想属于在东西方不同文化双重影响下的范畴;2.文化背景:儒家文化,西方科学文化;3.日本企业行为具有典型特征

(二)日本的产业结构和宏观经济政策:1.日本整个社会形成了以银行或贸易公司(综合商社)为核心的六大企业集团;2.日本的金融体制自由化

(三)政企关系:1.高度合作型的政企关系;2.通过大量的经费支持和激励,让企业或行业按照政府制定的长远经济政策来发展; 3.政府公务员退休后往往进入大企业担任高薪管理职务,企业也会向一些官僚提供竞选经费。

(四)企业组织结构:1.日本企业组织形式在二战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2.日本企业大致有三种组织结构:①整个公司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的高度集中结构;②是全公司统一结算分级管理的半集权结构;③是分头结算、分级管理的分权结构。

(五)日本式管理特点:1.日本式管理最大的特点是其理性精神表现的很充分;   2.日本的经营管理具有战略管理的特色;3.日本企业以质量为中心,以弱胜强;  4.以“和为贵”为核心的群体管理;5.重视人力资源开发;6.决策的柔性化

第四节 中国的管理

重点内容:

(一)文化因素:1. 中庸之道和集体主义;2.集权主义;3.天人合一与知足常乐;4.阳刚与阴柔

(二)国家宏观政治经济环境:1.政治上,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经济上,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三)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的特点

(四)中国的企业制度:股份有限公司;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集团;个体和合伙企业;合作社制企业

第五节亚洲“四小龙”的管理

重点内容:

(一)文化背景比较:1.韩国的文化背景;2.新加坡的文化背景;3.香港的文化背景;4台湾的文化背景

(二)亚洲“四小龙”的管理的特点:1.韩国管理特点:宏观控制;2.新加坡:经济自由主义与市场政策;3.中国香港:冒险精神;4.中国台湾:严格管理之道

(三)亚洲“四小龙”的管理比较分析:1.管理特色不同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各自遇到的矛盾不同;2.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不同,也形成管理模式中文化结构上的差异;3.不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带来了管理模式的差别

 

五、试题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按照双因素理论,下列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

A.奖金   B.上下级关系   C.工作上的成就感   D.工作安全

二、多项选择题

1. 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

A.保健因素   B.工作因素   C.激励因素   D.目标因素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写上“√”,错误的在括号内写上“X”,无需改正)

1.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上级管理者能够管理的下属的人数。(    )

四、名词解释

1. 管理

五、简答题

1.简述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六、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进行有效授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鹏作业网 » 南开19秋《管理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