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南开19秋《宏观经济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可做奥鹏国开全部院校作业论文!答案请添加qq:599792888 或 微信:1095258436

《宏观经济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课程讲稿章节目录:

第1篇 导论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1章  导论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2篇 增长、总供给与总需求,以及政策

第3章 增长与积累

第4章 增长与政策

第5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6章 总供给:工资、价格与失业

第7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解剖

第8章 政策预览

第3篇 首要的几个模型

第9章 收入与支出

第10章 货币、利息与收入

第11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第12章 国际联系

第4篇 行为的基础

第13章 消费与储蓄

第14章 投资支出

第15章 货币需求

第16章 联邦储备、货币与信用

第17章 政策

第18章 金融市场与资产价格

第5篇 重大事件、国际高速和前沿课题

第19章 重大事件:萧条经济学、恶性通货膨胀和赤字

第20章 国际调整与相互依存

第21章 前沿课题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

★考核知识点:国内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含义含有以下几方面意思:

(1)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GDP 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 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指标一般仅涉及市场上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价值。

2.总支出≡总产出≡总收入(三面等价原理)

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都要转化为生产要素报酬和企业利润,即转化为要素提供者和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所以总产出≡总收入;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所以总产出≡总支出。因此,总支出≡总产出≡总收入。

3.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1)用支出法核算 GDP

用支出法核算 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 GDP。公式如下:

 

C表示消费支出,指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包括耐用品消费支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和服务支出三个方面。

I表示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还包括商业存货的变化,不包括购买债券或上市公司的股票等。另外,新住房购买是划入投资的一种家庭支出形式。

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即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X-M)表示净出口,即进出口的差额,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2)用收入法核算 GDP

收入法是从居民、政府和厂商的收入角度出发,把参与产品和劳务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 GDP。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 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4.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名义 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 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 GDP=名义 GDP/GDP 折算指数

★考核知识点:其他衡量指标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实际上包括如下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增加的价值。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表示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即 GDP、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项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的总和。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3.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取得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或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PI-个人所得税

★考核知识点:储蓄—投资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假定一种既没有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的简单市场经济。

假定经济是均衡的。售出的产量可以被看作以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之和来表示的需求的组成部分。可以将其写成:

 

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下的部分就是储蓄。这个关系可以写成下面的恒等式:

 

恒等式(2)表明,全部收入就是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 恒等式(1)与(2)可以合并为:

 

恒等式(3)左边表示需求的各组成部分,右边表示收入的分配。该恒等式强调生产的产量等于售出的产量。生产的产值等于得到的收入,而得到的收入又花费在商品上或储蓄起来。

从恒等式(3)两边减去消费,则得:

 

恒等式(4)表明,在这个均衡的简单经济中,投资恒等于储蓄。

2.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把政府部门考虑进来,则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角度看是Y º C + I + G

从收入角度看是,Y º C + S + T , 这里的T 指净税收入,即总税收扣除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可得三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C + I + G = C + S + T。整理得:I = S + (T – G )

在这里,(T – G ) 可看作是政府储蓄,因为它是政府收入扣除支出后的余额。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 I = S + (T – G ) 的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投资恒等。

3.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家庭收入用于消费支出、储蓄或支付税收。因此,收入与消费支出、储蓄和税收的总和相等,即:Y = C + S + T;另外, Y 与总支出的各部分之和相等:Y = C + I + G + X – M。

结合上述两个方程可得: 整理可得:I + G + X – M = S + T

I = S + (T – G ) + (M – X )

其中, (T – G ) 是政府预算盈余, (M – X ) 是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借款。如果净税收( T )超过政府支出( G ),则政府预算盈余就可以用来为投资提供资金。但是,如果净税收少于政府支出,本来可以用来为投资融资的资金就必须首先用来填补政府预算赤字。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以后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考核知识点:失业的衡量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限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才能认定一个人为失业者。

1.三种类型的人

一个经济中的人可以被归入三种类型:就业、失业,或者不属于劳动力。按照我国规定,16 周岁以下人口属于童工(不能聘用),女性 55 周岁退休,男性 60 周岁退休(可认定为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

2.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它是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计算公式为:

 

 

 

 

3.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为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的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考核知识点:物价水平的衡量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物价总水平或者说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值,这个加权平均值就是价格指数。宏观经济学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主要有 GDP 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简记为 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简记为 PPI)

1.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计算公式为:

 

2.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3.CPI 与 GDP 折算指数之间的区别

(1)GDP 折算指数衡量所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 CPI 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2)GDP 折算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物品,进出口并不是 GDP 的一部分,而且也不反映在 GDP 平减指数上。CPI 则包括消费者所购买的所有物品。

(3)二者衡量经济中许多价格加总的方法不同,CPI 确定不同物品价格的固定加权数,而 GDP 平减指数确定可变的加权数。

 

★考核知识点:均衡产出

1.模型假设

二部门经济: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厂商)。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2.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总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图 1 均衡产出的决定

图1 中,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投资等于储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也可用i = s 表示。

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 = s 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始终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只有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后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

★考核知识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用公式表示为C = C (Y ) 。若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可表示为: C = a+ bY 。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MPC )指增加 1 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2)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 APC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是描述储蓄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S = S (Y )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

S = Y – C = Y – (a+ bY ) = -a+ (1- b)Y 。

边际储蓄倾向( MPS )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 APS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

(2)APC 和 MPC 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 APC > MPC 。APS 和 MPS 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 APS < MPS 。

(3)APC + APS º 1 , MPC + MPS º 1 。

4.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以下一系列限制条件:

(1)国民收入的分配;

(2)政府税收政策;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5.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利率

(2)价格水平

(3)收入分配

(4)社会保障制度

★考核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在两部门经济中,不存在政府部门,也不存在国外部门。由于不存在政府部门,因此可支配收入YD = Y 。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即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入政府部门,需考虑政府购买、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政府行为因素。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税收包括两种:一种是定量税,税收量不随收入而变动;另一种是比例所得税,税收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政府购买与转移支付一般为某一确定的值,是个外生变量。

3.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即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加入净出口一项。其中,进口函数是收入的线性函数,不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为包括政府的进口。出口是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愿望决定的,本国一般难以影响。所以,出口一般假定为一个外生变量。

★考核知识点:乘数理论

1.各种乘数

(1)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又称为凯恩斯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为负值,其原因是税收增加,表明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会相应减少,因而税收变动和总支出变动方向相反。并且,税收乘数绝对值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在定量税下,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

(5)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 1。

★考核知识点:投资的决定

1.投资函数

凯恩斯认为,在决定投资的诸因素中,实际利率是首要因素。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投资函数可写成:

i = i (r ) = e – dr

2.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

(1)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 MEC )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将资本边际效率跟市场利率比较,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企业不投资;反之,企业投资。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原先可行的投资方案可能就不可行,从而投资减少。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2)投资边际效率

投资边际效率( MEI )是指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涨而被缩小后的资本边际效率,用来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间的关系。

(3)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图2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如图2 所示,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投资边际效率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即都反映投资量和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但是,投资边际效率曲线比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更为陡峭,其原因在于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

3.托宾的“ q ”说

托宾 q 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因此, q =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时,即 q < 1 ,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 q > 1 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投资需求增加。

可以看出,投资是 q 值的增函数。也就是说,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会增加。

★考核知识点:消费理论

1.跨期消费决策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跨期消费决策模型,该模型划分了不同时期,说明消费者面临的约束条件及偏好,分析理性的消费者如何在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作出选择。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无论是现期收入还是未来收入的增加,如果消费者消费的是正常品,两期的消费都增加。不同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费雪的跨期消费理论指出,消费不只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消费者预期到的他一生的收入。

2.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1)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首次提出,认为持久收入假说与理性预期的结合意味着消费的变动遵循随机游走方式。

(2)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总是尽量按照他的可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平稳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

消费者会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修正其对一生收入的预期进而调整消费。如果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预期的,那么只有意外的收入变动才会改变消费,即消费的变动是随机游走的。

(3)如果消费遵循随机游走方式,那么决策者可以通过影响公众对政策行为的预期来影响消费。

3.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 Duesenberry)提出。

在指出凯恩斯假设错误的基础上,杜森贝利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利认为:

第一,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棘轮效应”。

第二,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 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同比例减少(由于“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

4.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是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以便在他们整个一生中实现消费的最优配置,从而将储蓄看成是个人想为年老时消费做准备的愿望的结果。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5.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也称为持久性收入理论,由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可得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c,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得出的结论是:暂时性收入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收入变化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同样的,暂时性税收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税收政策调整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

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

(1)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2)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 1。

(3)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考核知识点:投资理论

1.企业固定投资——新古典投资模型

企业固定投资是企业购买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和建筑物的活动。

(1)最优资本存量的决定:最优资本存量是指实际使用资本量的边际成本等于该资本的边际收益时决定的全部投资量。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满足 MRK=R/P 。

(2)最优资本存量的动态调整

实际的资本存量与企业愿意长期拥有的最优资本存量经常是不一致的,而投资不能立即填平最优资本存量与现有资本存量之间的缺口。当企业实际资本存量偏离最优资本存量时, 实际资本 K 将作趋于最优资本存量 K  的调整:

 

-1                                 -1

K = K + l(K * – K ) 。

2.住房投资

住房投资是指个人为自己居住或者出租而购买新住房进行的投资。现实中,人们购买住房主要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自己居住,二是为了向他人出租以收取租金,三是为了获取其由于价值增加而产生的利润。

住房需求曲线的影响因素有:

(1)人们的财富。

(2)拥有住房的真实净收益。

(3)其他资产的真实净收益。

3.存货投资

存货投资主要包括三部分:生产准备过程中的原材料存货、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保证生产的平稳化。

(2)避免脱销。

(3)提高经营效率。

(4)一部分存货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品。

4.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指人们在投资组合中所选择持有的现金、支票账户等货币资产的数量。鉴于货币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最强的流动性和较低收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他们如何在流动性偏好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1)资产组合理论

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是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储藏作用的货币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和家庭持有的各种非货币资产提供的风险与收益,还取决于总财富。

(2)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货币需求交易理论是强调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作用的货币需求理论。

鲍莫尔-托宾模型在 20 世纪 50 年代由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和詹姆斯·托宾提出,是对凯恩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鲍莫尔和托宾通过分析,发现即使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同样是利率的函数,而且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

鲍莫尔-托宾模型分析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收益。持有货币的收益是方便进行交易,成本是放弃把货币存在银行里所得到的利息。它描述了个人对货币资产的需求,正向地取决于支出而反向地取决于利率。

二、主观部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考核知识点: IS 曲线

1.IS曲线的含义

IS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 = s ,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图 3  IS 曲线

2.IS 曲线以外的点的经济含义

IS 曲线外的任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的失衡状态。

 

 

图 4 产品市场的失衡及调整

★考核知识点:利率的决定

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所决定的。货币的实际供给量(用 m 表示)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货币的需求。

1.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以下三种: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由于收入与支出有时滞,所以人们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在手中。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2)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

谨慎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用 L1 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用 y 表示实际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 L1 = L1 ( y ) = ky 。

(3)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可以表示为: L2 = L2 (r ) = -hr 。

2.货币需求函数

对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

L = L1 + L2 = L1 ( y ) + L2 (r ) = ky – hr

 

上述公式的经济含义是:当收入水平给定时,实际货币需求量是利率的减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可用图 5来表示。它起初向右下方倾斜,表示货币的货币需求量随利率下降而增加, 最后为水平状,表示“流动偏好陷阱”。

 

 

 

图 5 货币需求函数

3.流动偏好陷阱

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4.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1)货币供给量

流动性偏好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 P 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 M P 固定,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随着货币供给增加不断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

(2)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

 

 

 

 

 

图6      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考核知识点: LM 曲线

1. LM 曲线的含义

LM 曲线为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 y 与利率 r 的关系的图形。

 

图 7 LM 曲线的推导

LM 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1)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 k 。 h 一定时, k 越大, LM 曲线的斜率越大, LM 曲线越陡峭;

 

 

 

(2)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 h 。 k 一定时, h 越大, LM 曲线的斜率越小, LM 曲线越平缓。一般情况下, LM 曲线斜率为正值, LM 曲线由左下向右上倾斜,这一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货币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即 h 为无穷大, LM 曲线斜率为零, LM 曲线成为一水平线,这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当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即 h 为零时, LM 的斜率为无穷大, LM 曲线为竖直线, 此时被称为古典区域。

图8 LM 曲线的三个区域

2.LM 曲线以外的点的经济含义

 

 

图9  货币市场的失衡及调整

 

★考核知识点: IS-LM 分析

1.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在产品市场上,要决定收入,必先决定利率;在货币市场上,要决定利率,必先决定收入。这样,凯恩斯理论就陷入了循环推论的困境。

希克斯认为: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投资,投资的变化又会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进而改变收入,收入的变化又会影响到货币需求……因此,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只要有一个市场没有实现均衡,国民收入就不会稳定。只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在 IS 曲线上,有一系列使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在 LM 曲线上,有一系列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IS 曲线与 LM 曲线交于一点,在该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其数值可通过解 IS 与 LM 的联立方程组得到。

图10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IS 与 LM 曲线的交点的均衡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均衡。此时,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因此需要政府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调整。

3.IS  LM 模型的用处

(1)表示经济短期波动究竟来自何方,是来自投资支出变动、消费支出变动、政府支出或税收方面因素的变动,还是来自货币供给和需求方面因素的变动。

(2)表现出政府干预经济使用的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3)表现构成总需求诸因素对总需求变动影响的强弱程度。

(4)表现出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效果。

(5)表现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这两大学派为什么会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不同的态度。

(6)表现出总需求曲线的来历。

★考核知识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如表 1 所示。

表 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政策种类 对利率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 对投资的影响 对 GDP 的影响

财政政策

(减少所得税)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开支)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财政政策

(投资津贴)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货币政策

(扩大货币供给) 下降 增加 增加 增加

★考核知识点:财政政策效果

1.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1)挤出效应的含义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涨,从而使私人支出减少,特别是投资支出时,就发生了挤出的情况。

如图 11所示,政府支出增加, IS 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 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图11    挤出效应

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k : k 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h : h 越大,“挤出效应”越小。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d : d 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在这四个因素中,“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及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2.财政政策乘数

财政政策乘数表明在实际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增加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变动。

★考核知识点: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变动货币供给量使 LM 曲线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1.货币政策效果与 LM 曲线斜率的关系

(1)一般情形:在 IS 曲线斜率不变时, LM 曲线斜率越小,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反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图12    货币政策效果因 LM 曲线斜率而异

如图 12所示,IS0 和 IS1 的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 LM 曲线从 LM 0 右移到 LM1 时,LM 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少,而 LM 曲线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多,图中表现为 y1 y2 < y3 y4 。

 

 

 

(1)古典主义情形(垂直的 LM  曲线),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图 13     古典主义情形的货币政策效果

如图 13 所示,假定经济体的初始位置是 A 点。当货币供给增加,比如从 M 增加到 M ¢ ,显然, LM

曲线会向右平移,如图中箭头所示,结果货币政策的效果最大。

 

 

 

(2)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情形(水平的 LM  曲线),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图 14  极端凯恩斯主义情形的货币政策效果

如图 14 所示, LM 曲线水平表明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中。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但是, IS 曲线和新 LM 曲线的交点并不改变,所以均衡收入水平也不变,故货币政策完全无效果。

2.货币政策效果与 IS 曲线效率的关系

在 LM 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 IS 曲线越平坦, 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 IS 曲线越陡峭, 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图 15  货币政策效果因 IS 斜率而异

如图 15 所示, IS0 较陡峭, IS1 较平坦。当货币供给增加使 LM 从 LM 0 右移到 LM1 时, IS 较陡时, 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而 IS 较平缓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大。

3.货币政策乘数

货币政策乘数指当 IS 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

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

(3)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考核知识点: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 IS 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上升,反之亦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 LM 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下降,反之亦然。由此可见,通过两种政策的搭配,可实现收入和利率的不同组合。不同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政 策 混 合 产 出 利 率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上升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减少 不确定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下降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增加 不确定

★考核知识点:增长核算

1.增长核算方程

假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 = AKaN1-a

借助于增长率的结论可得增长核算方程:

gY = g A + ag X + (1- a) gN

增长核算方程表明,产出增长率等于全要素生产率加上资本和劳动增长的贡献,即:

产出增长=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资本增长的贡献+劳动增长的贡献

由方程 gY = g A + ag X + (1- a) gN 可得:

 

g A = gY – ag X – (1- a) gN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是作为一个余量计算出来的,即作为考虑了可以直接衡量的增长决定因素后剩余的产出增长率,由于这个原因, g A 有时被称为索洛余量。

2.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

(1)劳动;

(2)资本存量的规模;

(3)资源配置情况;

(4)规模经济;

(5)知识进展;

(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其中,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相对)。

3.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由增长核算方程知,政府可以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即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劳动投入和建立适当的制度。

(1)鼓励技术进步

(2)鼓励资本形成

(3)增加劳动供给

(4)建立适当的制度

★考核知识点:新古典增长模型

1.基本假定

(1)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商品,可设想这种商品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2)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被忽略;

(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4)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由外生因素决定;

社会储蓄函数为 S = sY , s 为储蓄率。

2.稳态及条件

在增长文献中,稳态是指包括资本存量和产出在内的有关内生变量将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一种状态。按照分析,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经济达到稳态的条件是 k& = 0 。

对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说,该模型稳态的条件是:

sf (k ) = (n +d) k

对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说,该模型稳态的条件是:

sf (k ) = (n +d+ a) k

如图 16所示,以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为例,当 k 为 k* 时, sf (k ) 曲线正好与(n +d) k 线相交,此时有 k& = 0 。所以, D 点所对应的状态即为该模型的稳态。

 

 

 

 

图16 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

3.稳态时的增长率

(1)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当经济达到稳态时,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稳态增长率均为零,总量资本和总产出的稳态增长率为人口增长率。

 

 

 

表 3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增长率

(2)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根据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条件可知,稳态增长率如表4所示。

表 4 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增长率

 

根据表4可知,技术进步会导致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一旦经济达到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就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率。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上升。

★考核知识点: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

 

 

1.储蓄率增加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如图17所示,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图 17 储蓄率增加的影响

(1)从短期看,更高的储蓄率导致了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增加。

 

 

 

(2)由于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从长期看,随着资本积累,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又回落到人口增长的水平。

图18    人均产出和总产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轨迹

结论: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储蓄率的增加只有水平效应,绝没有增长效应。

2.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如图 19 所示,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

图 19 人口增长的影响

另外,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即要达到稳态,需维持较高的稳态增长率,否则无法保证稳态。

3.对增长率差异的解释

 

g

假设 y = f (k ) = ka ,则有 k = ska – (n +d) k ,整理得:

 

k

g  = ska-1 – (n +d)

 

一个国家的初始人均资本比其稳态水平低得越多,则经济增长得越快;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初始人均资本存量远高于它的稳态水平,那么,它的资本存量将迅速减少,随着这个国家的资本存量逼近稳态水平,资本存量下降的速度将趋近于零。

 

 

 

 

图 20

收敛于稳态的速度通过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得出以下三个预言:

(1)如果两个国家的储蓄率(或投资率)相同,但初始人均资本(从而初始人均收入)不同,那么,初始人均资本较低的那个国家将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2)如果两个国家的初始人均资本相同,但是投资率不同,那么,投资率高的那个国家将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3)如果一个国家提高投资水平,那么,它的收入增长率也将提高。

4.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是由经济学家菲尔普斯在1961 年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定人均消费最大化。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值 k被称为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并用 kgold 来表示。在 kgold 处,曲线 f (k ) 的切线l 应该与直线(n +d) k 平行。

 

 

 

 

图2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它表明,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增长率加上折旧率。

★考核知识点:内生增长理论

索洛模型将长期增长归因于技术进步,但是不能够解释决定技术进步的经济因素。另外,按照索洛模型,经济增长与储蓄率在稳态时无关,但来自于实证分析的数据表明:各国的储蓄率与增长是正相关的。 1986 年,罗默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从而引发人们重新关注经济增长问题。内生增长理论模型通过扩展资本的内涵,将知识纳入资本的内容,通过技术内部化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

★考核知识点:失业的描述

1.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自然就业率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即充分就业量除以劳动力总量所得到的比率。

2.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古典失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始终认为,经济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解决各种矛盾,因此经济社会中充分就业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倾向。在竞争性、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下,只存在自愿失业。

(2)凯恩斯失业理论

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其原因在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故凯恩斯的失业理论也称之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当工资具有刚性,劳动市场非出清时,存在非自愿失业。

★考核知识点:失业的原因

1.摩擦性失业的原因

工作岗位与劳动力的匹配要花费时间,由此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暂时的失业。企业和家庭需要的产品类型一直在变动。随着产品需求的变动,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的需求也在变动,这种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称为部门性变动,为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一个原因;企业间劳动供求的变动,为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

2.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的一个来源是工资刚性,即工资不能调整到使劳动市场的供给等于需求从而消除失业的水平。工资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最低工资法

(2)效率工资

(3)工会的垄断力量

★考核知识点:奥肯定律

1.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 1 个百分点,实际 GDP 将低于潜在 GDP 2 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 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 GDP 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 GDP 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 GDP 的增长。

★考核知识点:通货膨胀的描述

1.通货膨胀的衡量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2.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类

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 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 10%~l00%之间。

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 100%以上,多见于战乱或大的政治动荡之后。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分类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

★考核知识点:通货膨胀的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基本观点:每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对费雪方程式 MV = Py 变换可得:

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产量增长率

根据方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事实上,在长期中,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2.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①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②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具体表现: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需求扩大部门和需求衰减部门;生产率提高较快部门和生产率提高较慢部门;新兴部门和衰落部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前一个部门预示着较好的经济前景,因而工资、物价会较快上升,但劳动市场的特殊性要求两个部门的工资应以同一比例上升,因而后一个部门会向前一个部门看齐,结果引起通货膨胀。

★考核知识点:通货膨胀的成本

1.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1)菜单成本:是指价格调整的成本。高通货膨胀使得企业经常更换自己的报价,从而产生了成本。

(2)鞋底成本:通货膨胀率高,使得名义利率提高,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减少,需要更经常去银行,不方便程度提高,也即鞋底成本。

(3)税收扭曲:许多税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个人所得税负担。

(4)相对价格变动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高的通货膨胀改变了相对价格,从而引起资源配置中的微观经济无效率。

(5)混乱与不方便:物价水平经常变动会引起生活不便。

2.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影响比稳定的、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任何一种成本都更有害。

(1)不确定性的增加。

(2)不合意的财富的再分配。

(3)相对价格变动性的增加。

★考核知识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 1958 年在《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1861-1957 年间英国货币工资变化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论文中详细说明一种基本关系: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失业率提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小;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大。这就是当年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利用美国的经济资料进行类似的研究,但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

若设u* 表示自然失业率,则菲利普斯曲线可表示为:

p= -a (u – u* )

方程描述的是,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就下降;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价格水平就上升。

2.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图22    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3.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这就是经济学中经常运用的“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

4.牺牲率和痛苦指数

牺牲率是指为了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一个百分点而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 GDP 的百分点数。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5.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又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指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p= pe – a (u – u* )

 

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可以定义自然失业率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

 

图23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政策含义: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即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6.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从长期来看,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考核知识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1.宏观经济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增进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对宏观经济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指政府为实现既定经济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主要包括:

(1)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它是政府的直接支出,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政府收入

政府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公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①目的:筹集财政资金,弥补财政赤字。

②形式:通过公债在资金市场的流通影响货币供求。

3.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项制度得到发挥的:

第一,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第二,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第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又称为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4.财政政策效果的 IS – LM 图形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 IS 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从 IS – LM 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1)财政政策效果因 IS 曲线的斜率而异

 

 

图24 财政政策效果因 IS 曲线的斜率而异

(2)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 IS – LM 模型中,若 LM 曲线不变, 政府支出增加, IS 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 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3)财政政策效果因 LM 曲线的斜率而异

如图 25 所示,在 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 LM 曲线的斜率不同而不同。 LM 曲线的斜率越大,即 LM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 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 LM 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图 25 财政政策效果因 LM 曲线的斜率而异

5.货币政策三大工具

(1)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2)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3)法定准备金率:

6.货币政策效果的 IS – LM 图形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斜率。

(1)货币政策效果因 IS 曲线的斜率而异

如图26 所示,在 LM 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 IS 曲线越平坦, LM 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 IS 曲线越陡峭, 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图26 货币政策效果因 IS 曲线的斜率而异

(2)货币政策效果因 LM 曲线的斜率而异

 

 

 

如图27 所示,当 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 LM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图 27货币政策效果因 LM 曲线的斜率而异

7.政策组合

(1)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第一种组合,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可采用第二种组合,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

(3)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可用第三种组合,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

(4)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用第四种组合,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8.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时,用发公债比增加税收来弥补赤字要好,增加税收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降低赤字财政政策的效果。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用债务筹资和税收筹资是等价的,未来债务本息的现值等于现在的赤字额。按照分析,由于消费者具有前瞻性,减税并不会引起消费增加,家庭会把额外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应付未来税收的增加。这时,私人储蓄的增加正好抵消了公共储蓄的减少,国民储蓄(等于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之和)保持不变。因此,减税并没有传统分析所预言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汇率和对外贸易

1.汇率及其标价

(1)汇率的含义: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这种关系称为名义汇率。

(2)汇率的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即汇率 e = 本币数额/1 单位外币。汇率下降表示外币贬值或本币升值;相反,汇率上升表示外币升值或本币贬值。

间接标价法:以一单位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即汇率e =外币数额/1 单位本币。汇率上升表示外币贬值或本币升值;相反,汇率下降表示外币升值或本币贬值。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和英国。

2.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由官方干预来保持汇率的稳定。

(2)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其中,前者是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后者是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3.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表示按什么比率用一国的产品交换另一国的产品。

★考核知识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1.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时,汇率上升,而收入水平保持不变。其原因在于: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国内利率上升,从而资本迅速流入国内,导致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减少了净出口,从而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图 28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2)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时,汇率下降,收入水平提高。其原因在于:货币供给增加,国内利率下降,进而发生资本大规模外流,导致本币贬值,本币贬值刺激净出口,从而使收入水平提高。因此,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过改变汇率而不是改变利率来影响收入。

图29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2.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时,总收入增加。其原因在于: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对汇率产生了向上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抛售本币,引起货币扩张,导致图 30中的 LM*曲线向右移动。

 

图30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2)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时,货币有贬值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买进本币,引起货币收缩,导致图 18-9 中的 LM  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

 

 

 

 

 

 

图 31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政策:小结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说明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影响总收入的效力取决于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下, 只有货币政策能影响收入;在固定汇率下,只有财政政策能影响收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鹏作业网 » 南开19秋《宏观经济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