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一般考试题型:
一、判断题
二、单项选择题
三、多项选择题
四、论述题
五、业务题
各章要求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第一节 财务会计信息的特征(了解)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了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掌握财务报告的目标
会计信息的生成
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主掌握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内容;掌握主要会计计量属性
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掌握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含义,能够应用
第五节 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
掌握会计要素的构成和内容;各主要报表的定义和内容
第二章 货币资金
第一节 货币资金管理
掌握货币资金的概念、货币资金管理的目的、内部控制制度要点
库存现金
掌握库存现金的使用范围、现金内部控制方法、现金业务的会计处理
银行存款
掌握银行存款业务的会计处理,未达账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理解各种转账结算方式、掌握相关会计处理
第四节 其他货币资金
掌握相关会计处理
第五节 外币业务(不要求)
第三章 应收及预付款项
第一节 应收票据 (掌握全部)
第二节 应收账款 (掌握全部)
第三节 应收账款坏账损失 (掌握全部)
第四节 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掌握全部)
第四章 存货
第一节 存货的确认
理解存货的分类、确认条件;领会存货成本确定;掌握存货的范围
存货的计量
掌握存货成本构成、各种发出存货成本确定方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
第三节 计划成本法(不要求)
第四节 存货的估价方法(不要求)
第五节 特定存货业务(不要求)
第六节 存货的清查
掌握存货清查的账务处理
第五章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确认
掌握固定资产的特征、确认条件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掌握相关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领会折旧的性质;掌握折旧方法;掌握相关会计处理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
掌握处置的会计处理
第五节 无形资产
掌握无形资产的概念、特征、账务处理
理解无形资产的内容
第六章 长期股权投资
第一节 投资概述
领会投资的分类;掌握会计准则对投资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 长期股权投资范围
掌握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第三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掌握相关会计处理方法
第四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掌握成本法和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五节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不要求)
第七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要求)
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
掌握非货币性资产的内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确认与计量
掌握非货币性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原则;理解商业实质的判断
第三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第八章 金融资产
第一节 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
理解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的含义、内容和分类
第二节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掌握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内容和核算
第三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第四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掌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第五节 金融资产减值(不要求)
第九章 资产减值(不要求)
第一节 资产减值概述
理解资产减值的含义和判断方法
第二节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领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
第三节 资产组减值
理解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十章 流动负债
第一节 负债概述
理解负债的特征和分类
第二节 对贷款人和供应商的流动负债
掌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 对雇员的流动负债
领会对雇员负债的会计处理(不要求掌握其他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第四节 其他流动负债
掌握应付股利、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的会计处理
第五节 预计负债和或有负债
掌握预计负债的会计处理,理解或有负债的含义
第十一章 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概述
理解企业举借长期债务的利弊
长期借款
理解利息费用的计算;
掌握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
应付债券 (掌握全部)
债务重组(不要求)
第十二章 所有者权益(上)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理解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公司制企业的特征
实收资本
理解实收资本、注册资本的含义;
掌握实收资本的会计处理
资本公积
理解资本溢价和股本溢价产生的原因;
掌握资本公积的会计处理和用途
留存收益(掌握全部)
第十三章 所有者权益(下)
第一节 股份有限公司概述
理解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和组织机构
第二节 股份发行
理解股票的类别;掌握股票发行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 库存股份
掌握库存股的性质和会计处理
第四节 股利
领会股利发放的限制;掌握股利的种类、性质和会计处理
第五节 股份支付(不要求)
掌握以权益工具结算、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第十四章 收入与利得
第一节 收入概述
掌握收入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第二节 商品销售收入
掌握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和会计处理
(对于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不作要求)
第三节 提供劳务收入
掌握提供劳务收入的会计处理
第四节 利得
掌握利得的含义,及其与收入的区别;营业外收入的内容
第十五章 费用及损失
费用及损失概述
理解费用、损失、成本的含义和特征
理解费用和损失的分类
费用的确认
理解费用确认的原则和会计方法
第三节 费用的分类和记录
掌握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的会计处理
第四节 损失的确认和记录
掌握相关会计处理
第十六章 利润与所得税
第一节 利润的构成与计算
理解利润的特征、资本保全的含义;
了解当前营业观点和损益总计观点;
掌握利润的构成和核算。
第二节 所得税
掌握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区别;理解所得税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
理解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
掌握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方法
第三节 利润分配
掌握利润分配的顺序和会计处理
第十七章 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概述
掌握财务报表的作用、分类、各个报表的定义
资产负债表
理解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类、格式、作用及局限性
利润表
理解利润表的格式、作用
第四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理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格式、作用
第五节 现金流量表
理解现金流量表的格式、作用和编制方法
第六节 财务报表附注
理解财务报表附注的作用和主要内容
第十八章 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和分析方法
资产负债表分析
领会资产和资本结构分析方法;掌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分析方法
掌握如下比率的计算:产权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
利润表分析
领会盈利结构分析方法;掌握盈利能力分析方法
掌握如下比率的计算: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分析(不要求)
★考核知识点:会计等式
★考核知识点: 帐户
★考核知识点:会计确认
附1.3
进行会计确认要依据确认标准。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如下:
1.可定义性
被确认的项目应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遵循这项标准,确认时首先要分析某项业务是否属于会计要素的范畴,属于哪个会计要素。例如,企业签发支票是形成了新的资产,还是支付费用;如果确认为形成新的资产,就要求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可计量性
被确认项目的成本或价值应该能够充分可靠地加以计量,即应该能够用货币表示其数量多少。可计量性是进行会计要素确认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项目非常重要,但是囿于核算手段的限制而无法计量,那么也不能作为会计要素的组成部分加以确认。
★考核知识点:会计计量
附1.4(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领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考核知识点:稳健性
附1.5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考核知识点:实质重于形式
附1.6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考核知识点:重要性
附1.7
根据重要性原则,凡是对资产、负债、损益等项目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和不会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考核知识点:银行结算方式
附1.8
结算指各单位、个人间由于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债务清偿以及资金调拨等而引起的货币收付行为。结算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用现金直接支付,结清款项往来的结算业务,称为现金结算;收付双方通过银行以转账划拨方式进行的结算业务,称为转账结算。
★考核知识点:银行结算方式
附1.9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支票的出票人,为在经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批准办理支票业务的银行机构开立可以使用支票的存款帐户的单位和个人。支票分为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和普通支票。支票上印有“现金”字样的为现金支票,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支票上印有“转帐”字样的为转帐支票,转帐支票只能用于转帐。支票上未印有“现金”或“转帐”字样的为普通支票,普通支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帐。在普通支票左上角划两条平行线的,为划线支票,划线支票只能用于转帐,不得支取现金。支票结算方式是同城结算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结算方式。
★考核知识点:银行结算方式
附1.10
付款人签发支票付款时,根据支票存根和有关原始凭证,借记有关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考核知识点:未达账项
附1.11
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对账单核对后可能会有双方记录的存款余额不一致的情况。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记账错误外,也可能是由于未达账项所引起的。
未达账项是指收付款结算凭证在企业与银行之间传递时,由于时间上的不一致导致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项目。它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企业已收款记账,而银行尚未收款记账的款项。如企业将收到的转账支票送存银行后,记录银行存款增加,而银行收取支票后尚未增加企业存款金额。
(2)企业已付款记账,而银行尚未付款记账的款项。如企业签发转账支票后登记银行存款减少,而支票的收款人或持票人尚未兑付该支票。
(3)银行已收款记账,而企业尚未收款记账的款项。如企业委托银行收取的款项,银行办妥收款手续后入账,而收款通知尚未到达企业。
(4)银行已付款记账,而企业尚未付款记账的款项。如由银行直接代付的款项,银行已从企业分户账中拨付款项,而有关单证尚未到达企业。
上述四种情况下的未达账项,企业要根据银行送来的对账单逐笔核对后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整。经过调节,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应当一致。如果仍然不一致,说明银行或企业记账有误。需进一步查找原因。
★考核知识点:银行余额调节表
附1.12
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对账单核对后可能会有双方记录的存款余额不一致的情况。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记账错误外,也可能是由于未达账项所引起的。
★考核知识点:银行余额调节表
附1.13
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对账单核对后可能会有双方记录的存款余额不一致的情况。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记账错误外,也可能是由于未达账项所引起的。
★考核知识点:银行余额调节表
附1.14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主要作用是核对企业与银行双方的记账有无差错,其中对未达账项的调整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无须作账面调整,待结算凭证到达后再进行账务处理。
★考核知识点: 银行余额调节表
附1.15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主要作用是核对企业与银行双方的记账有无差错,其中对未达账项的调整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无须作账面调整,待结算凭证到达后再进行账务处理。
★考核知识点: 其他货币资金
附1.16
“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企业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 “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其他货币资金。
★考核知识点: 应收票据
附1.17
带息应收票据的到期值等于票面金额加上应计利息。企业收到带息商业汇票,应按面值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相关科目。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时,企业应计算应计利息,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考核知识点: 应收票据
附1.18
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持票月数/12
★考核知识点: 应收票据
附1.19应收票据贴现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商业汇票到期日前,为取得资金而将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据到期值扣除贴现息后,将差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信用活动。
贴现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日数/360
贴现净额=票据到期值-贴息
企业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应当在办妥贴现手续后,按实际收到的贴现净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应收票据的面值,贷记“应收票据”科目,按两者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考核知识点:商业折扣与现金折扣
附1.20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或销售对象的不同,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购买方可以按照标价扣减商业折扣后的价格购买商品。企业提供商业折扣主要是为了促销,如当购买超过相应数量时给予相应折扣以鼓励购买;当商品换季时,给予折扣以加快销售速度。商业折扣还有其他用途,如企业可以利用商业折扣向竞争对手隐瞒真实的发票价格,或者为避免经常更改价目表,通过调整商业折扣来灵活调整售价。商业折扣通常以标价的一定百分比来表示。
现金折扣是指销售方为了鼓励购买方在一定期限内早日偿还货款而按发票价格的一定比例给予购买方的折扣优惠。现金折扣的条件通常表示为“折扣/付款期限,”如:2/10,n/30(10天内付款折扣2%,30天内全价付款)。提供现金折扣是销售方采取的一项重要财务政策,其目的是促使购货方及早支付货款,并减少坏账损失,但提供折扣也会使企业丧失部分现金收入。
★考核知识点:商业折扣与现金折扣
附1.21
现金折扣是指销售方为了鼓励购买方在一定期限内早日偿还货款而按发票价格的一定比例给予购买方的折扣优惠。现金折扣的条件通常表示为“折扣/付款期限,”如:2/10,n/30(10天内付款折扣2%,30天内全价付款)。提供现金折扣是销售方采取的一项重要财务政策,其目的是促使购货方及早支付货款,并减少坏账损失,但提供折扣也会使企业丧失部分现金收入。
★考核知识点:现金折扣
附1.22
采用总价法,在确定应收账款入帐金额时,不考虑现金折扣。如果购买方最终取得了现金折扣,销售方将给予的现金折扣视为尽快回笼资金所支付的理财费用。
★考核知识点:应收账款坏账
附1.23为了核算企业各会计期间的坏帐费用,正确计算应收账款的净额,需要设置“坏账准备”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应收账款”等账户的抵消调整账户。该账户贷方登记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及已转销后又收回的坏账金额,借方登记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贷方期末余额为已提取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金。这种按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应收款项的计量方法被称为“备抵法”。当确认坏账时,将坏账损失冲减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
资产负债表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考核知识点:存货范围
附1.24
资产最重要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存货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因此,企业确认存货的关键是判断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企业在判断存货所含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时,通常将存货的所有权归属作为重要依据。
★考核知识点:存货计价
附1.25
采用先进先出法,在多数情况下存货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是相符的,而且在物价变动时期,期末存货成本按最近购货价格确定,从而使存货的期末成本与存货的市价比较接近,基本上如实地反映了存货的价值。但是如果物价上涨,在确定当期损益时,用早期较低的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会虚增利润,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
★考核知识点:存货计价
附1.26
采用先进先出法,在多数情况下存货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是相符的,而且在物价变动时期,期末存货成本按最近购货价格确定,从而使存货的期末成本与存货的市价比较接近,基本上如实地反映了存货的价值。但是如果物价上涨,在确定当期损益时,用早期较低的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会虚增利润,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
★考核知识点:存货期末计价
附1.27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
附1.28
固定资产的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由固定资产的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引起,而无形损耗的发生则是因为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固定资产虽然在物质形态上还具有一定的使用潜力,但从经济方面考虑,已不适宜继续使用。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
附1.29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目的在于以一种系统而合理的分配方法,将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应计折旧总额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进行分摊,因此,影响折旧的因素包括应计折旧总额、预计净残值和使用寿命。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附1.30
加速折旧法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在后期少提折旧的方法。在加速折旧法下,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分配的折旧额较多,折旧速度相对较快。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折旧额呈递减之势,所以加速折旧法又称递减折旧法。
目前我国企业选用的加速折旧法主要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附1.31
为了简化核算工作,企业一般根据月初在用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和月折旧率,按月计算折旧。月份内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算折旧;当月内减少的固定资产,当用照计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附1.32
加速折旧法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在后期少提折旧的方法。在加速折旧法下,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分配的折旧额较多,折旧速度相对较快。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折旧额呈递减之势,所以加速折旧法又称递减折旧法。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确认
附1.33
购入需要经过安装后方可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先将购入的固定资产及发生的安装费用等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安装完毕,再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初始计量
附1.34
企业赊购固定资产,若购货方在折扣期内可以享受一定的现金折扣,固定资产一般按净额反映,企业未能在折扣期内付款而丧失的折扣列为财务费用。
★考核知识点:无形资产特征
附1.35
无形资产具有下列特征:1.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 2.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3.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
★考核知识点:无形资产特征
附1.36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但每年都需要进行减值测试。
★考核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
附1.37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第7条 规定: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第9条 规定: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权益法适用于实施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或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的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
★考核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
附1.38
权益法下投资损失的确认 :
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
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时,应首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足以冲减的,应当以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账面价值为限继续确认投资损失,冲减长期应收项目等的账面价值。
★考核知识点:交易性金融资产
附1.39
企业在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
★考核知识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附1.4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考核知识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附1.41 同上
★考核知识点: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附1.42
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取得投资时,按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借记“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成本确定方法与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相同,应该将投资项目取得日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该项资产的取得成本。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帐户,按支付的全部款项,贷记“银行存款”等帐户。
★考核知识点:应付票据
附1.43
应付票据指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等应支付的款项。
★考核知识点:公司债券
附1.44
当债券的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持平时,则价格等于其票面价值,债券按平价发行;当市场利率低于债券票面利率时,债券市场会高于其面值,可按溢价出售;当市场利率高于债券票面利率时,债券的市价会低于其面值,需折价出售。
★考核知识点:公司债券
附1.45
在理论上,债券的实际发行价格是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的理论,将债券到期应付的面值和各期应付的利息,根据市场利率折合的复利现值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债券发行价格=面值的现值+各期利息的现值
★考核知识点:注册资本与法定资本
附1.46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度,要求企业的实收资本与其注册资本相一致。注册资本是企业成立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资本总额,是企业的法定资本,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力保证。
★考核知识点:公司
附1.47
股东对公司的债务只负有限责任。股东对公司的负债没有个人偿还的义务。一个股东对一家公司投资的最大损失是投资成本支出,而不必担心由于企业经营失败失去自己的全部财产。
★考核知识点:现金股利
附1.48
股利是按照股份的比例分派给股东的留存收益。现金股利是指公司以货币资金支付给股东的股利,这是最常见的股利形式。公司分派现金股利,应由股东大会做出决议,由董事会正式宣告。公司如果发生亏损,在用留存收益弥补以后,还可以用任意盈余公积或法定盈余公积分派股利。
★考核知识点:股票股利
附1.49
股票股利是以公司的股票向股东分派的股利,即按比例向股东派发公司的股票。我国上市公司通常称为送股。会计准则要求,发放股票股利减少未分配利润,增加股本和资本公积。
★考核知识点:销售折让
附1.50
销售折让指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企业将商品售给买方后,如买方发现商品在质量、规格上不符合要求,可能要求销售企业在价格上给予减让。销售折让可能发生在企业确认收入之前,也可能发生在企业确认收入之后。在企业确认收入前发生折让的处理类似于商业折扣的处理,而发生在收入确认后的销售折让应在实际发生时冲减发生当期的收入。
★考核知识点:费用与损失
附1.51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损失,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损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另一部分不记入当期损益,直接调整所有者权益。本章所述损失指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即因非正常、偶发性的活动中所产生的不利事项(如火灾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损失、捐赠、罚款等)。造成的净资产的减少。
★考核知识点:利润分配
附1.52
企业需要设置“利润分配”帐户来记录和反映利润分配的去向和结构。“利润分配”帐户下设“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应付利润(股份有限公司为”应付股利”)、“未分配利润等”明细帐户。
为了正确划分各个年度的利润和利润分配的界限,在每年的年末,必须对“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帐户的各个明细帐户的期末余额进行结转,将全年实现的利润总额从“本年利润”帐户的借方(或贷方)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帐户的贷方(或借方)。同时,将利润分配中“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股利”等明细帐户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帐户的借方。通过结转,使得“利润分配”帐户的所有明细帐户中,只有“未分配利润”明细帐户有年末余额,这个余额就是年末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当年未分配利润的数字来源。“利润分配”其他各明细帐户年末均无余额。
★考核知识点:现金流量表
附1.53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的报表。
★考核知识点:每股收益
附1.54
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净利润/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
★考核知识点:每股收益
附1.55
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考核知识点:会计信息使用者
附2.1
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助于业绩评价和经济决策的会计务信息。根据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的组织和个人,就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按照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的关系,可分为企业内部的使用者和企业外部的使用者,前者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后者则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潜在投资人、审计人员、证券交易管理机构、税务机关、财政金融机构等。
★考核知识点:财务报告的目标
附2.2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会计准则的上述规定说明,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人提供有助于业绩评价和经济决策的会计务信息。根据会计信息进行有关经济决策的组织和个人,就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考核知识点:信息使用者
附2.3
企业的债权人包括为企业提供信贷资本和其他资金的金融机构、债权购买者、提供商业信用的供应商、参加企业内部集资的企业职工等。债权人关注的会计信息包括:企业是否有充裕的财力,能否及时偿还债务;企业有无支付利息的能力;如果企业的货币资金不足以支付到期债务,企业其他资产的变现能力,也就是转换为货币资金的能力和速度如何?影响企业资产变现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等。根据这些信息,债权人将作出是否向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和信用,或是否收回贷款的决策。潜在的债权人则根据这些决定是否向企业发放贷款,或是否购买企业的债券。
★考核知识点:会计确认
附2.4
会计确认,就是将某一项目作为某一会计要素的内容地记入账册并在期末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确认的涵义不仅包括对某一项目初始出现时的确认,也包括对其记入账册后发生变动的确认。简言之,会计确认就是要确定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应当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作为什么会计要素的组成部分进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
进行会计确认要依据确认标准。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包括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
★考核知识点:计量属性
附2.5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领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考核知识点:计量属性
附2.6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考核知识点:可靠性
附2.7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确实传达了它所代表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其他财务信息,从而能够委托人评价企业的业绩、投资人制定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评价业绩和优化决策,而且还可能产生误导作用。尤其是在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分离导致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后者为了对前者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为了对未来的投资趋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一个重要质量特征。
★考核知识点:相关性
附2.8《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考核知识点:会计要素
附2.9
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成分,因此也称为会计报表要素。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归结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按性质的分类,它有助于将大量、零乱的经济业务数据,经过分类、汇总、加工成少量、综合、系统、重要而又相互联系的会计信息,再按照规定格式排列后即可形成会计报表。
★考核知识点:会计要素
附2.10
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成分,因此也称为会计报表要素。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归结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发生任何一项涉及财务状况的经济业务,都可以归为这三项要素中一个或几个的金额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根据这三个会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编制而成。
★考核知识点:会计要素
附2.11
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成分,因此也称为会计报表要素。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归结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考核知识点:会计要素
附2.12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章第三十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等。
★考核知识点:现金清查
附2.13
企业发现现金长款或短缺,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可先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待查明原因后再转入其他科目。
当发生现金短缺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库存现金”科目;查明原因后,如属于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如无法查明原因,则经批准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
当发现现金长款时,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查明原因后,如应属于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如无法查明原因,则经批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考核知识点: 银行结算方式
附2.14
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的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考核知识点: 银行结算方式
附2.15
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商业汇票的付款期由交易双方商定,最长不超过6个月
★考核知识点: 银行结算方式
附2.16
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为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商业承兑汇票可以由付款人签发并承兑,也可以由收款人签发交由付款人承兑。
★考核知识点: 未达账项
附2.17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主要作用是核对企业与银行双方的记账有无差错,其中对未达账项的调整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无须作账面调整,待结算凭证到达后再进行账务处理。
★考核知识点:未达账项
附2.18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主要作用是核对企业与银行双方的记账有无差错,其中对未达账项的调整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无须作账面调整,待结算凭证到达后再进行账务处理。
★考核知识点:其他货币资金
附2.19
“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 核算内容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 “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借方登记企业其他货币资金的增加数额,贷方登记企业其他货币资金的减少数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其他货币资金的结存数额。
★考核知识点:其他货币资金
附2.20 同上
★考核知识点:应收票据
附2.21
应收票据期限的确定方法如下:
(1)如果商业汇票的承兑期限是月数(如2个月),则到期日为到期月份与出票日相同的日期;如果出票日在月末,则不论月份大小,到期日均为到期月份的最后一天。
(2)如果商业汇票的承兑期限是日数,则到期日应从出票日开始按实际日数推算,习惯上出票日和到期日只能算一天,即算尾不算头。
★考核知识点:应收票据
附2.22
对于应收票据的会计处理应分为带息和不带息两种情况。无论是带息票据还是不带息票据,因为商业汇票付款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所以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应收票据都按面值入账。
带息应收票据的到期值等于票面金额加上应计利息。企业收到带息商业汇票,应按面值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相关科目。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时,企业应计算应计利息,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商业汇票到期,企业收回票款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贷记“应收票据”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财务费用”科目。如果商业承兑汇票因付款人无力支付票款而被退回,则企业应将全部本息转入“应收账款”科目。
★考核知识点:应收票据
附2.23参考:同上
★考核知识点:应收票据贴现
附2.24
应收票据贴现有带追索权和不带追索权两种情形。追索权,是指商业汇票的接受方在应收款项遭遇拒付或逾期支付时,向应收款项转让方索取应收金额的权利。应收票据贴现附带带追索权,贴现企业在法律上负有连带偿债责任。应收票据贴现不附带追索权,票据一经贴现,应收票据上的风险全部转移至银行。
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应当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以反映或有负债。
★考核知识点:商业折扣
附2.25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或销售对象等因素,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如客户购买的商品超过一定数量时给予相应折扣;商品换季时,打折促销。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商业折扣率来灵活调整售价。避免经常更改价目表。商业折扣通常以标价的一定百分比来表示。例如:标价100元,商业折扣20%,则实际售价为80元。存在商业折扣时,商业折扣在交易发生时可以立即确定,扣减折扣后的售价是实际的成交价格,所以应收账款应当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实际销售价格确认。
★考核知识点:商业折扣
附2.26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或销售对象等因素,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如客户购买的商品超过一定数量时给予相应折扣;商品换季时,打折促销。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商业折扣率来灵活调整售价。避免经常更改价目表。商业折扣通常以标价的一定百分比来表示。例如:标价100元,商业折扣20%,则实际售价为80元。存在商业折扣时,商业折扣在交易发生时可以立即确定,扣减折扣后的售价是实际的成交价格,所以应收账款应当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实际销售价格确认。
★考核知识点:现金折扣
附2.27
采用总价法,在确定应收账款入帐金额时,不考虑现金折扣。如果购买方最终取得了现金折扣,销售方将给予的现金折扣视为尽快回笼资金所支付的理财费用。
★考核知识点:现金折扣
附2.28
现金折扣是指销售方为了鼓励购买方在一定期限内早日偿还货款而按发票价格的一定比例给予购买方的折扣优惠。现金折扣的条件通常表示为“折扣/付款期限,”如:2/10,n/30(10天内付款折扣2%,30天内全价付款)。提供现金折扣是销售方采取的一项重要财务政策,其目的是促使购货方及早支付货款,并减少坏账损失,但提供折扣也会使企业丧失部分现金收入。
★考核知识点:应收账款坏账
附2.29
为了核算企业各会计期间的坏帐费用,正确计算应收账款的净额,需要设置“坏账准备”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应收账款”等账户的抵消调整账户。该账户贷方登记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及已转销后又收回的坏账金额,借方登记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贷方期末余额为已提取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金。这种按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应收款项的计量方法被称为“备抵法”。当确认坏账时,将坏账损失冲减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
★考核知识点:应收账款坏账
附2.30
为了核算企业各会计期间的坏帐费用,正确计算应收账款的净额,需要设置“坏账准备”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应收账款”等账户的抵消调整账户。该账户贷方登记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及已转销后又收回的坏账金额,借方登记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贷方期末余额为已提取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金。这种按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应收款项的计量方法被称为“备抵法”。当确认坏账时,将坏账损失冲减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
资产负债表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考核知识点:应收账款坏账
附2.31
应收款项可能因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等原因而最终无法收回。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转销应收款项,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考核知识点:预付账款
附2.32预付账款是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企业进行在建工程预付的工程价款也属于预付账款的核算范围。预付账款是企业的一项债权,但该债权一般以非现金资产的形式收回。
“预付账款”应按照供应单位设置明细账。预付款项业务不多的企业,也可不设置“预付账款”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记入“应付账款”科目。
★考核知识点:存货确认
附2.33
存货的确认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 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项确认条件源于资产的特征。资产最重要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存货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因此,企业确认存货的关键是判断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企业在判断存货所含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时,通常将存货的所有权归属作为重要依据。
(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某项存货如果其成本不能可靠计量,即使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企业对该项存货也不能予以确认。存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必须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依据,并且应具有可验证性。
★考核知识点:存货计价
附2.34
采用先进先出法,在多数情况下存货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是相符的,而且在物价变动时期,期末存货成本按最近购货价格确定,从而使存货的期末成本与存货的市价比较接近,基本上如实地反映了存货的价值。但是如果物价上涨,在确定当期损益时,用早期较低的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会虚增利润,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
★考核知识点:存货计价
附2.35
个别计价法将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统一起来,能准确地计算发出和库存的存货成本。而且在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都可以使用。但由于使用该法要对库存各批存货备有详细的凭证记录,并在货品上加上标签或编号,以便对具体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认定,辨别其所属的入库批次。因而在实务操作中工作量相当大,不易普遍实行,而仅适用于那些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这种方法还给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不同单位成本的存货,以增加或减少发出存货的成本来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取得
附2.36
购入固定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按应付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或“在建工程”科目,按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目的在于以一种系统而合理的分配方法,将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应计折旧总额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进行分摊,因此,影响折旧的因素包括应计折旧总额、预计净残值和使用寿命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
附2.39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折旧额的方法,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各年年初尚可使用年数的总和。
年折旧率 =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
附2.40
加速折旧法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在后期少提折旧的方法。在加速折旧法下,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分配的折旧额较多,折旧速度相对较快。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折旧额呈递减之势,所以加速折旧法又称递减折旧法。
目前我国企业选用的加速折旧法主要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考核知识点:无形资产
附2.41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下列特征:无实体性;无形资产属于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
★考核知识点:无形资产
附2.42
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在“累计摊销”科目核算。企业按期(月)计提无形资产的摊销,借记“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处置无形资产还应同时结转累计摊销。某项无形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实现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考核知识点:权益法
附2.43
权益法下投资损益的确认 :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第11条规定:
1) 投资方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份额,分别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方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方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利润分配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2) 投资方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3) 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方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投资方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并据以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等。
★考核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
附2.44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二章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合并日,合并方应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应收股利”科目.
★考核知识点:交易性金融资产
附2.45
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考核知识点:交易性金融资产
附2.46
交易性金融资产指企业为赚取市场价差而持有的债权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其主要特征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即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期间要承担当期利率变动、市价变动风险对该资产价格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附2.47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特征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考核知识点:交易性金融资产
附2.48
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考核知识点:持有至到期投资
★考核知识点:资产 减值
★考核知识点:流动负债
★考核知识点:公司债券
附2.52
企业债券的价格与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有直接的关系。
在理论上,债券的实际发行价格是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的理论,将债券到期应付的面值和各期应付的利息,根据市场利率折合的复利现值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债券发行价格=面值的现值+各期利息的现值
★考核知识点:公司债券
附2.53
债券折价是对债权人少得利息的一种补偿,也可以认为是债券发行人对债权人预付的一笔利息。对债券发行企业而言,这部分折价应由以后各付息期负担,增加各付息期的利息费用。因此债券发行企业各付息期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除了按票面名义利率实际支付的利息费用以外,还应该包括溢折价在各付息期的摊销额。溢折价与折价相反,是债券发行企业在各期多付利息的一种补偿,也可以认为是债券发行企业向债券投资者预收的一笔款项。对债券发行公司来说,这部分溢价应在以后各付息期摊销,冲减各付息期的利息费用。也就是说,债券发行人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额扣减各期溢价摊销额以后的余额。
★考核知识点:公司债券
附2.54
债券折价是对债权人少得利息的一种补偿,也可以认为是债券发行人对债权人预付的一笔利息。对债券发行企业而言,这部分折价应由以后各付息期负担,增加各付息期的利息费用。因此债券发行企业各付息期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除了按票面名义利率实际支付的利息费用以外,还应该包括溢折价在各付息期的摊销额。溢折价与折价相反,是债券发行企业在各期多付利息的一种补偿,也可以认为是债券发行企业向债券投资者预收的一笔款项。对债券发行公司来说,这部分溢价应在以后各付息期摊销,冲减各付息期的利息费用。也就是说,债券发行人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额扣减各期溢价摊销额以后的余额。
★考核知识点:资本公积
附2.55
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数额大于注册资本的部分(股份公司溢价发行股票情况下发行价格超过股票面值的部分),不应作为投入资本处理,而应作为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指从特定来源取得,由投资人共同享有的所有者权益。其内容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的份额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考核知识点:盈余公积
附2.56
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年度终了,公司应将全年实现的净利润,自“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利润分配”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净亏损,作相反会计分录;同时,将“利润分配”科目下的其他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结转后,除“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利润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应无余额;“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年末余额,反映公司历年积存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
★考核知识点:盈余公积
附2.57
留存收益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指定用途的留存收益,是政府和投资人为了维护债权人利益,为了企业持续经营,要求企业留下一定比例的净收益。这部分净收益被称为有指定用途的留存收益,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称为“拨定留存收益”。这部分留存收益一般情况下不得再向投资者分配。在我国,这种有指定用途的留存收益被称为盈余公积;留存收益中的另一部分,即没有指定用途部分,被称作未分配利润。
★考核知识点:股票发行
附2.58
如果溢价发行股票,应根据取得的净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账户;根据股本金额贷记“股本”账户;用溢价额扣除发行费用后的金额贷记“资本公积”账户。
★考核知识点:盈余公积 P200
附2.59
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年度终了,公司应将全年实现的净利润,自“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利润分配”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净亏损,作相反会计分录;同时,将“利润分配”科目下的其他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结转后,除“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利润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应无余额;“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年末余额,反映公司历年积存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
★考核知识点: 库存股票
附2.60
库存股票是指发行以后由于公司重新购回或其他原因而重新由公司持有、且尚未注销的本公司股票。
库存股票有如下特点:
(1)库存股票不是资产,仅仅是股东权益的减项。
(2)库存股票没有选举权和优先认股权,一般也不参与股利分配和剩余财产的分配。
(3)库存股票业务不产生损益,因此公司买卖自己的股份不影响净收益。
(4)库存股票可能减少留存收益,但决不会增加留存收益。
(5)当公司持有库存股票时,分配股利应受到限制。这是由于公司取得库存股票会减少了公司的资本,为了使核定资本保持完整,应按减资额对其留存收益作出限制,保留与库存股票取得成本等额的留存收益,以限制股利的发放。待库存股票再发行时,资本得以恢复,对留存收益的这一限制便随之解除。
★考核知识点:所有者权益
★考核知识点:所有者权益
★考核知识点:收入
附2.63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但不包括企业代第三方或者客户收取的款项。
收入来源于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中,而不是从偶尔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例如:由于固定资产是为使用而不是为出售而购入的,出售固定资产并非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因而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益不列作收入加以核算。
利得(营业外收入)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人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确认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教育费附加返还等。
★考核知识点:营业外收入
附2.64
利得(营业外收入)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人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确认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教育费附加返还等。
★考核知识点:营业外支出
附2.65
营业外支出是在利润表中列示的损失。“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净支出,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考核知识点:营业税金及附加
附2.66
企业应设置“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来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这些税费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期末应将“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考核知识点:利润总额
附2.67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的规定,一般工商企业的营业利润可由以下公式得出:
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考核知识点:未分配利润
附2.68
年度终了,公司应将全年实现的净利润,自“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利润分配”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净亏损,作相反会计分录;同时,将“利润分配”科目下的其他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结转后,除“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利润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应无余额;“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年末余额,反映公司历年积存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
★考核知识点:现金流量表
附2.69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考核知识点:现金流量表
附2.70 同上
★考核知识点:现金流量表
附2.71 同上
★考核知识点: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
附2.72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又称酸性试验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资产总额之比,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其中,速动资产为流动资产减去存货等项目后的金额。
★考核知识点:速动比率
附2.73速动比率,又称酸性试验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资产总额之比,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其中,速动资产为流动资产减去存货等项目后的金额。
★考核知识点: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收益率
附2.74
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又称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投资的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考核知识点: 会计信息使用者
附3.1
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助于业绩评价和经济决策的会计务信息。根据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的组织和个人,就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按照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的关系,可分为企业内部的使用者和企业外部的使用者,前者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后者则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潜在投资人、审计人员、证券交易管理机构、税务机关、财政金融机构等。
★考核知识点: 财务会计信息生成
附3.2
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可以分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也是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考核知识点:会计确认
附3.3
会计确认,就是将某一项目作为某一会计要素的内容正式地记入账册并在期末正式地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确认的涵义不仅包括对某一项目初始出现时的确认,也包括对其记入账册后发生变动的确认。简言之,会计确认就是要确定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应当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作为什么会计要素的组成部分进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
进行会计确认要依据确认标准。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如下:
1.可定义性
被确认的项目应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遵循这项标准,确认时首先要分析某项业务是否属于会计要素的范畴,属于哪个会计要素。例如,企业签发支票是形成了新的资产,还是支付费用;如果确认为形成新的资产,就要求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可计量性
被确认项目的成本或价值应该能够充分可靠地加以计量,即应该能够用货币表示其数量多少。可计量性是进行会计要素确认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项目非常重要,但是囿于核算手段的限制而无法计量,那么也不能作为会计要素的组成部分加以确认。
★考核知识点:会计确认
附3.4 参考:同上
★考核知识点:会计计量属性
附3.5
会计计量,是在会计确认的前提下,对会计要素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定,使其转化为可用货币表现的信息。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1.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领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考核知识点:会计计量属性
附3.6 参考:同上
★考核知识点: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附3.7《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稳健性和及时性。
★考核知识点:会计要素
附3.8
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成分,因此也称为会计报表要素。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归结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按性质的分类,它有助于将大量、零乱的经济业务数据,经过分类、汇总、加工成少量、综合、系统、重要而又相互联系的会计信息,再按照规定格式排列后即可形成会计报表。
★考核知识点:会计要素
附3.9 同上
★考核知识点:货币资金
附3.10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产,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按其存放地点和用途,货币资金划分为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其中现金是企业存放在财会部门由出纳人员经管,用作零星开支使用的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指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是企业除现金与银行存款之外的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
★考核知识点:货币资金
附3.11
企业发现现金溢余或短缺,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发现现金短缺,应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库存现金”科目;查明现金短缺原因后,对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如无法查明原因,则经批准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当发现现金溢余时,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查明溢余原因后,如溢余应归属有关单位和个人,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如溢余原因无法查明,则经批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考核知识点:未达账项
附3.12
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对账单核对后可能会有双方记录的存款余额不一致的情况。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记账错误外,也可能是由于未达账项所引起的。
未达账项是指收付款结算凭证在企业与银行之间传递时,由于时间上的不一致导致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项目。它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企业已收款记账,而银行尚未收款记账的款项。如企业将收到的转账支票送存银行后,记录银行存款增加,而银行收取支票后尚未增加企业存款金额。
(2)企业已付款记账,而银行尚未付款记账的款项。如企业签发转账支票后登记银行存款减少,而支票的收款人或持票人尚未兑付该支票。
(3)银行已收款记账,而企业尚未收款记账的款项。如企业委托银行收取的款项,银行办妥收款手续后入账,而收款通知尚未到达企业。
(4)银行已付款记账,而企业尚未付款记账的款项。如由银行直接代付的款项,银行已从企业分户账中拨付款项,而有关单证尚未到达企业。
★考核知识点:其他货币资金
附3.13
其他货币资金是企业除现金与银行存款之外的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
★考核知识点:其他货币资金
附3.14
其他货币资金是企业除现金与银行存款之外的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
★考核知识点:商业汇票
附3.15
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由收款人签发,经付款人承兑,或由付款人签发并承兑的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由收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并由承兑申请人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商业汇票。
★考核知识点:应收账款
★考核知识点:现金折扣
附3.17
现金折扣是销售方为了鼓励购货方尽快偿还货款,按发票价格的一定比例给予购货方的折扣优惠。现金折扣的条件通常表示为“折扣/付款期限,”如:2/10,n/30(10天内付款折扣2%,30天内全价付款)。在销售附有现金折扣的情况下,确定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有两种方法:总价法和净价法。
★考核知识点:应收账款坏账
附3.18
为了核算企业各会计期间的坏帐费用,正确计算应收账款的净额,需要设置“坏账准备”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应收账款”等账户的抵消调整账户。该账户贷方登记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及已转销后又收回的坏账金额,借方登记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贷方期末余额为已提取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金。这种按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应收款项的计量方法被称为“备抵法”。当确认坏账时,将坏账损失冲减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
资产负债表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转销应收款项,应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考核知识点:应收账款坏账
附3.19
为了核算企业各会计期间的坏帐费用,正确计算应收账款的净额,需要设置“坏账准备”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应收账款”等账户的抵消调整账户。资产负债表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通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可使当期收入与坏账损失在同一期间确认,符合配比原则;通过贷记“坏账准备”科目,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反映可实现净值,符合稳健性原则。
★考核知识点:应收账款坏账
附3.20
为了核算企业各会计期间的坏帐费用,正确计算应收账款的净额,需要设置“坏账准备”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应收账款”等账户的抵消调整账户。该账户贷方登记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及已转销后又收回的坏账金额,借方登记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贷方期末余额为已提取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金。这种按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应收款项的计量方法被称为“备抵法”。当确认坏账时,将坏账损失冲减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
资产负债表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考核知识点:存货成本
附3.21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但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不计入存货成本。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不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
★考核知识点:存货成本
附3.22
外购存货的取得成本即存货的采购成本,主要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一般纳税人购入货物发生的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不能计入货物的成本。
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
(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2)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3).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考核知识点:存货计价
附3.23
企业可以采用的发出存货成本确定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企业应当根据存货的性质、企业管理要求等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折旧
★考核知识点:无形资产
★考核知识点:对外投资分类
附3.27
《企业会计准则2006》根据企业投资目的和投资项目承担的风险,将一般工商企业的对外投资分为以下四项:
(1)交易性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一切金融工具的总称,例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应付款项、股票、债券、权证等。
交易性金融资产指企业为赚取市场价差而持有的债权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其主要特征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即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期间要承担当期利率变动、市价变动风险对该资产价格的影响。
(2)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到期日确认、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日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因而在投资期间无须考虑利率变动或市价变动风险对回收金额的影响。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特征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在该投资项目持有期间的企业利润不会受到利率变动和物价变动风险的影响,但是在该资产出售时企业需要承担整个持有期间利率变动和物价变动风险。
(4)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指指企业投出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包括购入的股票和其他股权投资等。因为持有期间比较长,在确认和计量中应该充分考虑被投资企业取得日的公允价值及以后形成的经营成果和利润分配情况对投资项目价值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对外投资分类
附3.28
按投资的性质,可以分为股权性投资、债权性投资和混合性投资。
★考核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附3.29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第9条 规定: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权益法适用于实施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或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的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
★考核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考核知识点:持有至到期投资
附3.31
将一项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 到期日和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2. 企业有能力将投资持有至到期;3. 企业有明确的意图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考核知识点: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考核知识点:资产 减值
★考核知识点:流动负债
附3.34流动负债
会计上依据负债的偿付时间不同,将其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凡偿还期短于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等。偿还期长于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则为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公司债及其他长期应付款等。
★考核知识点:流动负债
附3.35
会计上依据负债的偿付时间不同,将其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凡偿还期短于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等。
由于流动负债的偿还期通常都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之内,其到期值同现值之间的差额不大,可以忽略不计。为了简化会计处理,实务中都是以未来应付的金额来对流动负债进行计量。
另外,流动负债中还可能包括一些特殊的项目。对这些负债,企业以非现金的形式进行偿付,如提供实物资产或劳务等。这种流动负债通常按交易双方约定的资产或劳务的价格来计价。在没有事先约定价格时,则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时资产或劳务的市场价格入账。
★考核知识点:公司债券
附3.36
债券的票面一般要标明下列要素:
1.面值。面值即票面价值,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币种,二是按该币种注明的债券价值,它表示企业在还款日应偿还的货币额。
2.债券还本期限。指偿还面值(本金)的时间长度,例如三年、五年等。
3.名义利率。也称票面利率、息票利率,是债券发行人在债券上标明的利息率,它表示债券发行人答应每年根据这个利率支付的利息。
除上述基本要素外,债券的票面上还有还本付息方式、发行日期和序号、发行单位印鉴、是否记名、能否转让等项目。
★考核知识点:公司债券
附3.37
为了核算长期债券的发行和还本付息情况,应设置“应付债券”科目。在该科目下设置“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明细科目。
★考核知识点:公司债券
附3.38
企业债券的溢价和折价是应计利息费用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债券期的每个会计期末,企业应按照合理的方法,将溢价或折价部分进行摊销,以确定计算应计利息费用。溢价折价的摊销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两种。
★考核知识点:盈余公积
附3.39
盈余公积是企业专门用于维持和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准备,其用途为:
(1)弥补亏损。税法规定,企业某年度发生的亏损,在其后五年内可以用税前利润弥补,从其后第六年开始,只能用税后利润弥补。如果税后利润不够弥补亏损,则可以用发生亏损以前提取的盈余公积来弥补(因为从发生亏损的年度开始,在亏损完全弥补之前不应提取盈余公积)。企业以提取的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由公司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大会批准。
(2)转增资本或股本。企业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必须经投资人同意或股东大会决议批准。在将一般盈余转增资本时,应按投资人持有的比例进行结转。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转增后的一般盈余公积的比例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
(3)发放股利或利润。在特殊情况下,当企业累积的盈余公积比较多,而未分配利润比较少时,为了维护企业形象,给投资者以合理的回报,对于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可以用盈余公积分派利润或股利。因为盈余公积从本质上讲,是由收益形成的,属于资本增值部分。
★考核知识点:公司
附3.40公司的特征为:
(1)股东对公司的债务只负有限责任。股东对公司的负债没有个人偿还的义务。
(2)公司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公司一经政府批准成立,就成为由法律赋予人格的独立于其所有者的法人,具有同自然人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3)公司是纳税主体。公司如有盈利,要交纳公司所得税。然后,股东再就分得的现金股利交纳个人所得税。也就是说,公司的收益要经过重复课税。
(4)所有权和管理职能分离。
(5)所有权的可转让和持久生命。
(6)严格的法律管制。
★考核知识点:所有者权益
附3.41
在我国,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构成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企业的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主要通过“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两个账户进行。
★考核知识点:收入
附3.42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但不包括企业代第三方或者客户收取的款项。
★考核知识点:营业外收入
附3.43
利得(营业外收入)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人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由于营业外收入不是通过经营所产生的,企业没有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也就不可能要求与相关的费用进行配比。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确认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教育费附加返还等。
★考核知识点:期间费用
附3.44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所耗费的财产物资和劳务支出等,不与某种成本计算对象直接相关,也不与各期的营业收入水平直接相关,从而属于某一时期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期间费用在其发生时应当即予以确认。
★考核知识点:营业税金及附加
附3.45
公司经营业务实现收入以后,需要按规定交纳各种税费,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除增值税是价外税,向购买者收取外,其他税费需要由公司负担。营业税金及附加是一项对国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它不是取得营业收入的前提,而是营业收入带来的抵消项。但作为营业收入的减项,与其他的营业成本没有区别。
企业应设置“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来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这些税费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期末应将“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考核知识点:营业利润
附3.46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的规定,一般工商企业的营业利润可由以下公式得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考核知识点:利润
附3.47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的规定,一般工商企业的营业利润可由以下公式得出:
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考核知识点:财务报表
附3.48
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组成。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会计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旅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该项规定说明了会计信息的作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部分,是传递会计信息的重要媒介。企业财务报表主要是向外部使用者提供信息,为了便于使用者的比较和判断,要求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必须经过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才可以对外公布。
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帮助报表分析者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可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不论是债权人、股东、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对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信息作充分分析,将其作为有关决策的重要参考。但是,财务报表分析由于存在着诸多局限性,故而并非决策的唯一依据。关于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历史成本问题。财务报表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一般都以历史性的数据为资料与过去的数据,同行业数据相比较,并由此来分析和预测未来。这样财务报表分析就具有了滞后性,无论是趋势分析,还是比率分析,所利用的数据都是过去的,若用于未来经营活动的预测和判断,显然有一定的误差。而且各种比率的计算依据都是财务报表上的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各种比率与决策是否相关,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
(二)收益确定中的估算问题。在企业日常的收益确定中存在着大量的估计项目,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坏账损失的估计等,所确定的净收益只是一个近似值,而不是准确的,因而与净利润相关的比率也会受到影响。
(三)可比性问题。由于各个企业在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等方面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能会使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之间不完全可比。另外,许多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合并编制的,不同类型的附属公司编制的合并报表,与其他企业的报表信息无法比较,有关的行业统计数据也无可比性。因此信息使用者在将企业的报表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时,要注意信息的可比性。
(四)物价变动问题。由于财务报表通常都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表中所列数据并未考虑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这样会使同一企业不同时期报表信息缺乏可比性,使趋势分析难以进行。
(五)报表信息的片面性。财务报表没有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决定了财务信息是量化的信息,而且仅限于能够货币量化的信息。许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因素,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科学技术、自创商誉、经理人员的能力、产品质量、员工士气、社会一般经济情况、本行业的经济前景以及公司在本行业中的地位等非财务方面的情况,财务报表都无法以货币来进行衡量和表达。因此,财务分析人员必须通过利用同业公布的信息、阅读有关资料、与研究机构保持联系等途径,尽可能获得财务报表中没有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六)管理当局的粉饰行为。有些企业的管理当局为了展示其良好的业绩,吸引投资者,可能会故意粉饰报表。例如,为了提高流动比率或者降低债务比率,在会计期末突击还债,下期初再重新借入;在编表之前应该购进存货故意推迟,即可提高存货周转率,又可保留大量的现金,显示出良好的短期偿债能力。因此报表使用者应注意财务报表只是企业期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正反映,不一定反映了企业典型的和真实的情况。
(七)环境因素的作用。企业的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公司的章程、各项制度、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的重视程度、各项作业系统的完整性、会计人员的素质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企业会计处理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的法令法规、经济体制、会计发展水平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企业会计处理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环境因素影响了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可靠性。
★考核知识点:盈利能力比率
附3.49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每股收益等。
★考核知识点:营业外支出
附3.50
“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净额,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营业外支出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支出,实际上是一种纯损失,不可能也不应该与营业外收入进行配比,在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一般分开列示。
★考核知识点:财务会计信息的特征
★考核知识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考核知识点:会计确认
附4.3
会计确认,就是将某一项目作为某一会计要素的内容地记入账册并在期末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确认的涵义不仅包括对某一项目初始出现时的确认,也包括对其记入账册后发生变动的确认。简言之,会计确认就是要确定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应当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作为什么会计要素的组成部分进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
进行会计确认要依据确认标准。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如下:
1.可定义性
被确认的项目应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遵循这项标准,确认时首先要分析某项业务是否属于会计要素的范畴,属于哪个会计要素。例如,企业签发支票是形成了新的资产,还是支付费用;如果确认为形成新的资产,就意味着与新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可计量性
被确认项目的成本或价值应该能够充分可靠地加以计量,即应该能够用货币表示其数量金额。可计量性是进行会计确认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项目非常重要,但是囿于核算手段的限制而无法计量,那么也不能作为会计要素的组成部分加以确认。
★考核知识点:会计要素
附4.4
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成分,因此也称为会计报表要素。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归结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问的经营成果,利润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第四、第五、第六个会计要素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的构成。企业发生任何一笔涉及经营业务的经济业务,都必然导致这三个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的金额发生相应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收入- 费用= 利润。损益表就是根据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编制的。
在企业产权关系明确之后,企业获得的利润除交纳所得税以外,余额归投资者所有。因此,上述六项会计要素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
资产=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收入-本期费用)
或者:资产=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实现利润
★考核知识点:会计信息生成
附4.5
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可以分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也是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1)会计确认,就是将某一项目作为某一会计要素的内容正式地记入账册并在期末正式地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确认的涵义不仅包括对某一项目初始出现时的确认,也包括对其记入账册后发生变动的确认。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有: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
(2)会计计量,是在会计确认的前提下,对会计要素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定,使其转化为可用货币表现的信息。
从会计计量的技术方面看,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合理的计量单位,二是决定所采用的计量属性。
计量单位是指计量中使用量度单位。会计计量的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但对某一特定的货币尺度,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名义货币单位(即面值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单位(对名义货币按一定时日的物价指数调整换算后的计量单位)。
计量属性是指可用于计量会计要素的计量尺度的特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3)会计记录就是将经确认、计量的项目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记入有关账簿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账户设置、账务处理程序、账户对应关系、账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与配合等。
(4)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它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也就是说,财务报告是由会计报表、补充资料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体系。
★考核知识点:会计计量属性
附4.6
(1)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考核知识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附4.7
(1)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确实传达了它所代表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其他财务信息,从而能够委托人评价企业的业绩、投资人制定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2)相关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重要的质量特征。
(3)明晰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信息的使用。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做到简明、易懂,能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必须在明晰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4)可比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应使用会计准则推荐或许可的格式和指标。
(5)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能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报告,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6)重要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根据重要性原则,凡是对资产、负债、损益等项目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7)稳健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可能面临一些不确定事项导致的风险,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保持必要的谨慎态度。在记录经济业务和报告经营成果、财务状况时,应该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费用和可能承担的负债。
(8)及时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及时性要求对交易、事项或情况的处理及时,会计信息的提供及时,在信息失去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考核知识点:货币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附4.8
(一)货币资金管理目的
货币资金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
1.防止因货币资金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从事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有货币资金的支持。只有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储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正常运行。
2.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制定一套完整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货币资金的收、付、存情况,合理使用货币资金,以保护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
3.保持合理的货币资金规模。货币资金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高收益,过多的货币资金储备,是企业不能有效利用资金的表现,过量持有货币资金,会对企业造成损失,这种损失表现为机会成本。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要点
货币资金流动性最强,最易为经管人员挪用或侵占。为了尽量避免差错,也为了降低发生营私舞弊的机率,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要点包括:
1.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是将一项业务活动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负责而形成的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它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遵守现金管理制度
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关于现金使用范围、库存现金限额和备用金制度、不得坐支等方面的规定。
3.遵守银行存款的管理要求
按照有关规定,企业必须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办理银行存款的存入、付出和转账结算业务。在国家规定的现金开支范围以外的款项收付,应按照银行有关结算办法的规定,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货币资金支出的审批、支票等的签发与使用应完全分开。企业收入的一切款项,除国家另有规定者以外,必须于当日解缴银行。
4.坚持和完善货币资金的清查盘点制度
为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企业还必须坚持和完善货币资金的清查盘点制度。
★考核知识点:货币资金管理的目的
附4.9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产,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按其存放地点和用途,货币资金划分为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
(1)防止因货币资金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从事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有货币资金的支持。只有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储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正常运行。
(2)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制定一套完整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货币资金的收、付、存情况,合理使用货币资金,以保护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
(3)保持合理的货币资金规模。货币资金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高收益,过多的货币资金储备,是企业不能有效利用资金的表现,过量持有货币资金,会对企业造成损失,这种损失表现为机会成本。
★考核知识点:现金的内部控制
★考核知识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考核知识点:现金折扣与商业折扣
附4.12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或销售对象的不同,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购买方可以按照标价扣减商业折扣后的价格购买商品。企业提供商业折扣主要是为了促销,如当购买超过相应数量时给予相应折扣以鼓励购买;当商品换季时,给予折扣以加快销售速度。商业折扣还有其他用途,如企业可以利用商业折扣向竞争对手隐瞒真实的发票价格,或者为避免经常更改价目表,通过调整商业折扣来灵活调整售价。商业折扣通常以标价的一定百分比来表示。
现金折扣是指销售方为了鼓励购买方在一定期限内早日偿还货款而按发票价格的一定比例给予购买方的折扣优惠。现金折扣的条件通常表示为“折扣/付款期限,”如:2/10,n/30(10天内付款折扣2%,30天内全价付款)。提供现金折扣是销售方采取的一项重要财务政策,其目的是促使购货方及早支付货款,并减少坏账损失,但提供折扣也会使企业丧失部分现金收入。所以,企业在制订现金折扣政策时应当在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确保收益大于成本。在销售附有现金折扣的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确定有两种方法:总价法和净价法。
采用总价法,在确定应收账款入帐金额时,不考虑现金折扣。如果购买方最终取得了现金折扣,销售方将给予的现金折扣视为尽快回笼资金所支付的理财费用。
采用净价法,在确定应收账款的金额时扣除现金折扣。如果购货方未享受现金折扣,销售方将给予对方的现金折扣视为提供信贷所获得的理财收入。
★考核知识点:应收账款坏账
附4.13
为了可靠地报告企业的资产情况,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减值测试,即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尽管企业的会计人员不能非常精确地计算确定坏帐金额,但是根据以前年度或与之相同或类似信用风险的应收款项发生坏帐的情况进行分析,能够相对可靠地估算本期期末的应收款项中可能存在的坏帐数量。这些坏帐是本期经营中发生的损失,依据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的原则,应该计入当期费用,由当期收入来弥补。
为了核算企业各会计期间的坏帐费用,正确计算应收账款的净额,需要设置“坏账准备”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应收账款”等账户的抵消调整账户。该账户贷方登记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及已转销后又收回的坏账金额,借方登记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贷方期末余额为已提取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金。这种按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应收款项的计量方法被称为“备抵法”。当确认坏账时,将坏账损失冲减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
★考核知识点: 存货确认
附4.14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商品等。
存货的确认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项确认条件源于资产的特征。资产最重要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存货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因此,企业确认存货的关键是判断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企业在判断存货所含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时,通常将存货的所有权归属作为重要依据。
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某项存货如果其成本不能可靠计量,即使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企业对该项存货也不能予以确认。存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必须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依据,并且应具有可验证性。
★考核知识点: 存货
附4.15
企业可以采用的发出存货成本确定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企业应当根据存货的性质、企业管理要求等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
(1)个别计价法又称个别认定法或具体辨认法。其特征是强调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之间的关系,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库存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结转发出存货成本和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个别计价法将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统一起来,能准确地计算发出和库存的存货成本。而且在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都可以使用。但由于使用该法要对库存各批存货备有详细的凭证记录,并在货品上加上标签或编号,以便对具体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认定,辨别其所属的入库批次。因而在实务操作中工作量相当大,不易普遍实行,而仅适用于那些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这种方法还给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不同单位成本的存货,以增加或减少发出存货的成本来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
(2)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的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来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进行计量。在定期盘存制下,期末存货按最后购入的货品的单位成本计价。在永续盘存制下,要逐笔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
先进先出法在多数情况下与存货的实物流动基本相同,尤其是那些经营的商品受消费者偏好变化的影响或商品容易变质的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期末存货按最近的单位成本计价,因而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价值比较接近于现行成本;但是,在物价上涨时期,由于销货成本按早期的单位成本计算的,会使早期较低的存货成本流入销货成本,导致销货成本偏低,账面利润偏高,难以使费用与当期收入恰当配比。
(3)加权平均法又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收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收货成本与月初存货成本的总和,计算出加权平均成本,以确定期末存货和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 =
本月发出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月末存货成本=月末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在定期盘存制下,采用加权平均法是平时不对发出的存货进行计价,只有到月末才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期末存货和销货成本。该方法简便易行,日常工作量较少,但平时无法控制企业的存货量。该方法主要用于存货品种多、数量大、价值较低、存货周转速度较快的企业。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永续盘存制下每次购货后,都要确定新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此对发出商品和存货进行计价。
★考核知识点: 固定资产特征、确认
附4.16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
固定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一)固定资产可供企业长期使用。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超过一年,能多次参加生产经营过程,并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不变。
(二)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有限(土地除外)。
(三)固定资产供企业用于生产、提供商品或劳务、出租或企业行政管理等目的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考核知识点: 固定资产折旧
附4.17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目的在于以一种系统而合理的分配方法,将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应计折旧总额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进行分摊,因此,影响折旧的因素包括应计折旧总额、预计净残值和使用寿命。
(1)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累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
(2)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3)企业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应当考虑下列因素:①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②预计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③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
固定资产的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指固定资产由于受到物理、化学或自然力等因素的作用而逐渐发生的损耗或磨损。,无形损耗指因为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固定资产虽然在物质形态上还具有一定的使用潜力,但从经济方面考虑,已不适宜继续使用。如:原有设备在性能、效率上均无法与新推出的先进设备抗衡;原有设备生产的产品,不再为顾客需要,生产该产品的设备失去其经济价值。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中,除折旧基数外,对其余两个因素的估计都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结合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的变化及其影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的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进行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考核知识点:加速折旧法
附4.18
加速折旧法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在后期少提折旧的方法。在加速折旧法下,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分配的折旧额较多,折旧速度相对较快。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折旧额呈递减之势,所以加速折旧法又称递减折旧法。目前我国企业选用的加速折旧法主要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固定资产在各期使用中对企业提供的效用不同,在使用前期工作效率相对较高,修理费用和无形损耗相对较少;后期则相反。按照收益与补偿相对应的关系,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应该多提折旧,以后逐年递减才比较合理。这就为采用加速折旧法提供了理论上的合理性解释。
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的理由主要有:
首先,固定资产在使用早期的使用效率较高,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也较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下降,它所能提供的收益也随之降低。为了更好地体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应在固定资产提供经济效用较多的早期多提折旧,而在提供效用较少的后期少提折旧。
其次,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包括维护修理费用和折旧费用。在维修费用少的资产使用早期多提折旧,在维修费用多的资产使用后期少提折旧,可使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在其整个预计使用期限内大体保持平衡。
另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固定资产的经济年限越来越短,实行加速折旧法可以减少旧设备淘汰时发生的损失。
在加速折旧法下,前几年折旧费用较高减低了企业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企业可将延期交纳的税金用于自身的发展。这相当于政府给予企业以若干年的免息贷款,有利于刺激企业经济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折旧范围与惯例
附4.19
一般情况下,企业根据核定的月折旧率和本月在用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在月末计算提取当月负担的折旧费用。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固定资产很少是在两个会计期间交接时购进,大部分是某一会计期间当中购进的,因此应该计算购进以后那段时间的应负担折旧额。但是在折旧的计算中,包含了一些诸如使用年限、预计残值等估计因素,计算结果并不精确。因此在实际业务中,为了简化核算工作,企业一般根据月初在用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和月折旧率,按月计算折旧。月份内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算折旧;当月内减少的固定资产,当用照计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四章第十四条的规定,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补提折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后计提折旧。
★考核知识点:无形资产
附4.20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某些情况下未拥有某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但有权获得该无形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并能约束其他方获得这些经济利益,则表明企业控制了该无形资产。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由于企业无法控制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不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具有下列特征:
(1)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
无形资产通常表现为某项技术、法律或合同赋予的某种特定或特许的权利,不具有实物形态,是无形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的特征之一。某些无形资产的存在依赖于实物载体。比如,计算机软件需要存储在磁盘中,但这并没有改变无形资产本身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性。
(2)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必须与足够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关的硬件设备、相关的原材料等相结合,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此外,无形资产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还受到诸如相关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利用无形资产所生产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情况不确定性较强,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3)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
可辨认是指无形资产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或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非专利技术等。
(1)专利权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对特定的发明创造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
(2)非专利技术指不为外界所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已采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护的、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各种技术和诀窍。它不受法律保护,企业用自我保密的方式来维持其独占性。
(3)商标是用以区别商品和服务不同来源的商业性标志,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商标权是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包括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的排他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续展权和禁止他人侵害的权利。
(4)土地使用权又称场地使用权,指土地使用者按照法律规定,对其所使用的土地享有的开发、利用、经营的权利。
(5)特许权指在某一地区经营或销售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或是一家企业依照合同,有限期或无限期接受另一家企业使用其商标、技术技术秘密等的权利。只有支付了费用取得的特许权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考核知识点:研发支出的确认
附4.21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判断无形资产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否具有可行性,应当以目前阶段的成果为基础,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证明企业进行开发所需的技术条件等已经具备,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或其他不确定性。比如,企业已经完成了全部计划、设计和测试活动,这些活动是使资产能够达到设计规划书中的功能、特征和技术所必需的活动,或经过专家鉴定等。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应当对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市场情况进行可靠预计,以证明所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并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能够证明市场上存在对该类无形资产的需求。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企业能够证明可以取得无形资产开发所需的技术、财务和其他资源,以及获得这些资源的相关计划。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以提供支持的,应能够证明存在外部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声明愿意为该无形资产的开发提供所需资金等。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支出应当单独核算,比如,直接发生的研发人员工资、材料费,以及相关设备折旧费等。同时从事多项研究开发活动的,所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合理的标准在各项研究开发活动之间进行分配;无法合理分配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考核知识点: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
附4.22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估计:
(1)合同规定或法律规定有明确的使用年限
来源于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应超过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期限;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在到期时因续约等延续、且有证据表明企业续约不需要付出大额成本的,续约期应当计入使用寿命。
(2)合同或法律没有规定使用寿命
合同或法律没有规定使用寿命的,企业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与同行业的情况进行比较、以及参考历史经验等,确定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的期限。
企业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通常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运用该资产生产的产品通常的寿命周期、可获得的类似资产使用寿命的信息;技术、工艺等方面的现阶段情况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估计;以该资产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市场需求情况;现在或潜在的竞争者预期采取的行动;为维持该资产带来经济利益能力的预期维护支出,以及企业预计支付有关支出的能力;对该资产控制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或类似限制,如特许使用期、租赁期等;与企业持有其他资产使用寿命的关联性等。
按照上述方法仍无法合理确定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该项无形资产应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考核知识点:长期投资
附4.23
对于长期投资来说,直接取得投资收益不是其主要目的,更不是唯一目的。企业进行长期投资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1)实现纵向联合,通过对企业的原料供应企业或产品经销商的长期投资,控制这些相关企业的业务、参与其经营决策、或与之建立密切联系,配合本企业的经营策略;(2)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投资向与本企业现在经营业务无关的行业投资,可以分散经营风险;(3)积累整笔资金,以供特定用途之需。例如企业建立偿债基金,交由信托人代为投资于证券或其它企业。
★考核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
附4.24
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下列内容:
(一)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控制,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
(二)企业持有的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合营企业投资。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投资企业与他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时,被投资单位为其合营企业。
(三)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被投资单位为其联营企业。
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企业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考核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
附4.25
《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企业投资目的和投资项目承担的风险,将一般工商企业的对外投资分为以下四项:
(1)交易性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一切金融工具的总称,例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应付款项、股票、债券、权证等。
交易性金融资产指企业为赚取市场价差而持有的债权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其主要特征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期间要承担当期利率变动、市价变动风险对该资产价格的影响。
(2)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到期日确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因而在投资期间无须考虑利率变动或市价变动风险对回收金额的影响。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特征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在该投资项目持有期间的企业利润不会受到利率变动和物价变动风险的影响,但是在该资产出售时企业需要将整个持有期间利率变动和物价变动损益计入当期利润。
(4)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投出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包括购入的股票和其他股权投资等。因为持有期间比较长,在确认和计量中应充分考虑被投资企业在取得日的公允价值,以后的经营成果和利润分配对投资项目价值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
附4.26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控股合并是一家公司通过股权投资取得对另一家公司控制权的行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如,A公司为B公司和C公司的母公司,A将其持有的C公司60%的股权转让给B公司。转让后,B持有的C公司60%的股权,但是B公司和C公司仍由A控制。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
★考核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
★考核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附4.28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要随着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而相应变动,大体上反映在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占有的份额。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第9条 规定: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权益法适用于实施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或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的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
1.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即应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记“营业外收入”。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是指被投资企业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减去负债和或有负债后的余额。
2.权益法下投资损益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第11条规定:
1) 投资方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份额,分别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方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方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利润分配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2) 投资方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3) 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方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投资方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并据以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等。
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不应仅按照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利润与持股比例计算的结果简单确定。(即剔除被投资企业资产价值变动对其利润和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影响。)
在进行有关调整时,应当考虑具有重要性的项目。比如,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提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相对于被投资单位已计提的折旧额、摊销额之间存在差额的,应按其差额对被投资单位净损益进行调整,并按调整后的净损益和持股比例计算确认投资损益。
无法合理确定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的,或者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比,两者之间的差额不具有重要性的,可以按照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利润与持股比例计算的结果确认投资收益,但应在附注中说明这一事实,以及无法合理确定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的原因。
3.取得现金股利或分配利润的处理
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按应分得的部分,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
4.投资损失的确认
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
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通常是指长期应收项目。比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债权,该债权没有明确的清收计划、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不准备收回的,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的净投资。
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时,应首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足以冲减的,应当以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账面价值为限继续确认投资损失,冲减长期应收项目等的账面价值。
经过上述处理,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企业仍承担额外义务的,应按预计承担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投资损失。
被投资单位以后期间实现盈利的,企业扣除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应按与上述相反的顺序处理,减记已确认预计负债的账面余额、恢复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投资收益。
5.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处理
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变动。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承担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考核知识点: 非货币性资产
附4.29
非货币性资产是货币性资产的对称。区分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的主要依据是资产将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否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如果某项资产将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则该资产是货币性资产;反之,该资产是非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主要有:
(1)存货。无论是通过直接销售获利,还是将存货作为劳动对象,通过对其加工形成商品再销售获利,存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会受到内部、外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因此,存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2)固定资产。作为劳动手段,固定资产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于劳动对象,如机器设备;或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如厂房。企业以折旧的方式将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转移到产品成本中,最后通过产品销售获利。固定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很难确定,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3) 无形资产。受内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无形资产的预获利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4)股权投资。股权投资的经济利益,主要包括股息、红利性质的投资收益及转让或处置股权投资所得,股权投资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固定或不可确定的,因而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5)不准备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因为企业随时可能处置该债券投资,而债券的市场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不准备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在实务中,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也有可能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比如企业在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同时,还需支付一定金额的货币性资产;或者在换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同时,收到一定金额的货币性资产。收到或支付的货币性资产称为补价。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应归属货币性交易还是非货币性交易,要根据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而定。通常以25%作为参考比例。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高于25%(含25%)的,视为货币性交易。
非货币性资产非自愿地转换为货币性资产的情形,如由于非货币性资产全部或部分地遭受破坏、征用等而收到货币补偿,然后企业以收到的货币性资产重新购建非货币性资产,这些业务不属于非货币性交易。例如,企业的生产设备由于台风而遭受严重损失,被毁资产账面价值达2000万元。该企业曾经对全部设备投保,保险公司经依据保险合同支付了1600万元。企业用这笔赔款重新购置设备,很快恢复了正常生产。该项业务中收到赔款和用赔款购置设备,均属于货币性交易。
★考核知识点: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附4.30
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3)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交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该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或者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的,视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不能满足以公允价值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考核知识点: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附4.3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1)换入与换出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不同。例如,某企业以一批存货交换一项设备。存货流动性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现金流量,设备为企业则在较长时间持续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
(2)换入与换出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风险不同。例如,某企业以其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国库券换入一幢房屋用来出租,国库券收益风险很小,而房屋租金收益则取决于承租人的财务及信用情况等,换入与换出资产现金流量流的风险存在明显差异。
(3)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现金流量总额相同,预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时间跨度相同,但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某企业以其商标权换入另一企业新开发的专利技术,预计两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相同,在使用寿命内预计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总额相同,但是换入的专利技术是新开发的,开始阶段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明显少于后期,而换出的商标权每年产生的现金流量比较均衡,商标权与专利技术的未来现金流量分布显著不同。
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显著不同
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例如,某企业以一项专利权换入另一企业拥有的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相同,两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亦相同,但对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企业而言,换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使企业对被投资方由可实施重大影响变为可以实施控制权;另一企业换入的专利权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两家企业换入资产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差异显著,交换具有商业实质。该判断条件中,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指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税后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应根据企业自身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特定风险的评价进行选择。
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考核知识点: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附4.32
在确定涉及补价的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收到补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低于25%(不含25%)确定;支付补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支付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之和的比例低于25%(不含25%)确定。
也可根据如下公式做出判断:
(1)收到补价的企业: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或:收到的补价/(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收到的补价)<25%;
(2)支付补价的企业:支付的补价/(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或:支付的补价/换入资产公允价值<25%。
其中,分子分母都是不含税公允价值。
一般情况下,“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补价”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是相等的,所以按照这两个公式计算的结果会相等;如果不相等,则选择“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补价”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中的较高者作为分母来计算补价比例。
在发生补价的情况下,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考核知识点: 交易性金融资产
附4.33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1.交易性金融资产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1)取得该金融资产或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3)属于衍生工具。
2.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基于风险管理、战略投资需要等所作的指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才可以在初始确认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1)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
(2)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该金融负债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3)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将某金融资产或某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考核知识点: 交易性金融资产
★考核知识点: 持有至到期投资
附4.35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应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下列任何一种情形,均足以表明企业没有明确意图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1) 持有该投资的期限不确定。
(2) 发生市场利率变化、流动性需要变化、替代投资机会以及投资收益率变化、融资来源和条件变化、外汇风险变化等情况时,将出售该投资。但是,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引起的投资出售除外。
(3) 该投资的发行方可以按照明显低于其摊余成本的金额清偿。
(4)其他表明企业没有明确意图将该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情况。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企业没有能力将具有固定期限的投资持有至到期:
(1)没有可利用的财务资源持续地为该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以使该投资持有至到期。
(2)受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使企业难以将该投资持有至到期。
(3)其他表明企业没有能力将具有固定期限的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情况。
★考核知识点:金融资产减值
★考核知识点:资产减值
附4.37
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企业可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加以判断。
从企业外部信息来源来看,下列迹象表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
1.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从企业内部信息来源来看, 下列迹象表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
1.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2.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3.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远远低于原来的预算或者预计金额、资产发生的营业损失远远高于原来的预算或者预计金额、资产在建造或者收购时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资产在经营或者维护中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等。
★考核知识点:资产减值
附4.38
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在特殊情况下,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可以简化:
1.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2.没有确凿证据或者理由表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显著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可以将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视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企业持有待售的资产往往属于这种情况。
3.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无法可靠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考核知识点:资产减值
附4.39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包括: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应当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时,企业预期可从资产的处置中获取或者支付的、减去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企业管理层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应建立在经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之上。且建立在该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如果涵盖更长的期间,企业管理层必须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 。对预计现金流量涵盖期间的限制,是出于数据可靠性和便于操作等方面的考虑。
1.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
企业管理层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需注意下列事项:
(1)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分析以前期间现金流量预计数与实际数差异的情况,以评判预计当期现金流量依据假设的合理性。
(2)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做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如果未来发生的现金流出是为了维持资产正常运转或者资产原定正常产出水平所必需的支出或者属于资产维护支出,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将其考虑在内。
(3)预计在建工程、开发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等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预期为使该类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而发生的全部现金流出。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应当根据资产未来每期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合理的,应当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根据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进行预计,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按照各种可能情况下的现金流量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加总计算。
2.折现率的确定
折现率通常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确定。该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的,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
替代利率可以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调整时,应当考虑与资产预计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以及其他有关政治风险、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考核知识点:负债
附4.40
负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的义务。负债不仅指那些由于借款而形成的债务,还包括所有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必须在未来以付出资产或提供劳务来偿付的债务。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应确认为负债:首先,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其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负债源自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交易或事项。
只有当企业实际已经承担了相应的义务时,才能确认负债。企业未来计划中的交易或事项,如将要发行的债券,不形成负债。
2.负债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责任
负债的强制性源于相关的法律、合同等的规定。强制性规定包括负债的金额、偿还时间、利率,以及不能按期偿还时的惩罚措施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责任,不能确认为负债。如法律并未规定企业必须每年都须向普通股股东支付现金股利。现金股利的支付责任就不具强制性,不能确认为负债。只有当企业已经宣布当年将支付现金股利之后,这种责任才形成负债。
3.负债的清偿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少
企业的负债是企业的一种经济责任。企业最终需要通过支付或消耗企业资产来履行这种责任。例如,偿付应付账款会导致货币资金的减少,如果某项责任的承担和履行不需要支付资产,则不属于为会计上的负债。例如,企业对社会承诺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这种责任并不必然导致资产的支出,因此,不应该确认为会计上的负债
4.负债金额是能够用货币单位计量或估计的。
能够用货币单位计量是会计要素的基本条件,即使有时不能准确地计量,也应能够合理地加以估计。
★考核知识点:负债
附4.41
会计上依据负债的偿付时间不同,将其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凡偿还期短于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等。偿还期长于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则为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公司债及其他长期应付款等。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便于管理,多将流动负债按照债权人的不同进行分类,通常可以分为对贷款人、对供应商、对客户、对职工、对税务征管部门、对所有者的负债。
★考核知识点:或有事项
附4.42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由定义可分析得出或有事项具有下列特征:
其一,或有事项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或有事项的现存状况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现存的状况。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经营亏损等,不属于或有事项;
其二,或有事项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即或有事项的结果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或有事项的结果预计将会发生,但发生的具体时间或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例如,债务担保事项的担保方到期是否承担和履行连带责任,需要根据债务到期时被担保方能否按时还款加以确定。这一事项的结果在担保协议达成时具有不确定性。
其三,或有事项的结果只能由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随着影响或有事项结果的因素发生变化,或有事项最终会转化为确定事项。
★考核知识点:预计负债
附4.43
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企业只能履行该现时义务,没有其他现实的选择。如法律要求企业履行、有关各方形成企业将履行现时义务的合理预期等。
2.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指履行与或有事项相关的现时义务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超过50%,但尚未达到基本确定的程度。
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是指与或有事项相关的现时义务的金额能够合理地估计。根据企业过去的经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经验、法律规定或专家意见等,可以大致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金额。
例如,企业为了扩大产品的市场分额,通常在销售产品时附带产品质量保证书,承诺在规定期限内对所售产品的质量负责。对由于质量原因发生的故障和损坏,企业为顾客免费提供修理、更换零部件等服务。企业在销售发生时,就已经承担了一项在将来履行的质量保证义务,应该确认为负债,通常称其为产品质量保证负债。由于在销售发生时不能确知此项支出的时间、金额和客户,承担该项业务而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虽然很可能发生但无法精确计量,企业需要对其进行估计。估计的依据可以是关于产品返修的支出情况的历史资料等。
★考核知识点:或有负债
附4.44
或有负债,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或有负债的相关信息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披露信息包括:①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②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③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
在涉及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情况下,按照会计准则有关规定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企业无须披露这些信息,但应当披露该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以及没有披露这些信息的事实和原因。
预计负债与或有负债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是由或有事项所引起。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预计负债发生的概率比较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预计负债是因或有事项可能产生的负债。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规定,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企业应将其确认为负债:一是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二是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里的“很可能”指发生的可能性为“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0%”;三是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根据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三条件,则不能确认为负债,也不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而需要通过表外注释进行披露。
★考核知识点:长期负债
附4.45
举借长期债务,对于股东来说,可以保持其投资比例。股份制企业若采用增发股票形式筹资,会影响原有股东的持股比例,从而影响其对企业的控制能力或权限。而采用举借长期债务的方式筹资,不会影响原股东的持股比例,也不会影响其控制能力。
债权人除具有按期收回本金、取得利息的权利外,不享有其他的权利。债务人除了需按期偿还举借的本金和固定的利息之外,也不承担其他义务。当企业的资产利润率高于长期债务利率的情况下,所有者可以享受其剩余的盈余。
符合税法规定的的利息,可以在所得税之前扣除,而股利支付属于税后利润分配,举债筹资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量。
举借长期债务也有其不利的方面,一是利息作为一种长期的固定性支出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尤其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佳的情况下,会使企业陷入更深的困境。二是长期负债到期前,企业须提前准备足额的清偿资金,为此,举借时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偿还能力。
★考核知识点:长期借款
附4.46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1)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相当长时间”,是指为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所必需的时间,通常为1年以上(含1年)。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存货,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对外出售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企业制造的用于对外出售的大型机械设备等。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2)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始
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开始资本化: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资产支出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2)借款费用资本化暂停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借款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直至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重新开始。如果中断是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必要的程序,如:某些工程建造到一定阶段必须暂停下来进行质量或者安全检查,检查通过后才可继续下一阶段的建造工作,或者事是先可预见的不可抗力因素,如雨季或冰冻季节等原因导致的中断,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应当继续进行。
(3)借款费用资本化停止
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其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考核知识点:所有者权益
附4.47
企业的资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统称为权益,其含义是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在资产负债表的右方。但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区别有:
第一,性质不同。负债是企业债权人对其贷出款项的最终权力;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所有者对投入的资本及其经过一段经营后发生的资本盈亏处置的权利。
第二,享受的权利不同。债权人有优先获取企业用于清偿债务的资产的要求权,但没有经营决策的参与权和收益分配权;所有者享有参与收益分配、参与经营管理等多项权利,但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在顺序上置于债权人之后,即对剩余资产的要求权。另外,有必要指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资产的要求权虽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并不针对特定的资产项目。
第三,偿还期不同。负债必须于一定时期偿还;所有者权益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一般不存在抽回的问题,即不存在约定的偿还日期,因而是企业的一项可以长期使用的资金,只有在企业清算时才予以偿还。
第四,风险不同。债权人获取的利息一般是按一定的利率计算、预先可以确定的固定数额,无论盈亏,企业都要按期付息,风险较小;所有者能够获得多少收益,则需视企业的盈利水平及经营政策而定,风险较大。
★考核知识点:公司的特征
附4.48
公司是指由所有者──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公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中最有生命力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特征为:
(1)股东对公司的债务只负有限责任。股东对公司的负债没有个人偿还的义务。一个股东对一家公司投资的最大损失是投资成本支出,而不必担心由于企业经营失败失去自己的全部财产。公司的具体形式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这一特点使其可以比独资和合伙企业拥有范围更广的投资者,并从这些投资者那里得到更多的资金。
(2)公司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公司一经政府批准成立,就成为由法律赋予人格的独立于其所有者的法人,具有同自然人一样的权利和义务。公司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取得资产、承担债务、签订合同、提出诉讼和被诉。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种组织形式中,只有公司是法人,具有法人地位。
(3)公司是纳税主体。公司如有盈利,要交纳公司所得税。然后,股东再就分得的现金股利交纳个人所得税。也就是说,公司的收益要经过重复课税。
(4)所有权和管理职能分离。大部分公司制企业的投资人不亲自管理公司,而是由股东选举董事会,由董事会聘任的总经理等高级职员负责经营。
(5)所有权的可转让和持久生命。公司的所有者可以出售或转让股份,特别是公开上市的股份公司,股东可以随意转让自己持有的股票。公司的持续经营不因股东的变更而受到影响,因而公司具有较为长久的存续期。
(6)严格的法律管制。由于所有者仅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为了保护债权人,各国政府对公司都实行比较严格的法律管理。
★考核知识点:盈余公积
附4.49
盈余公积是企业专门用于维持和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准备,其用途为:
(1)弥补亏损。税法规定,企业某年度发生的亏损,在其后五年内可以用税前利润弥补,从其后第六年开始,只能用税后利润弥补。如果税后利润不够弥补亏损,则可以用发生亏损以前提取的盈余公积来弥补(因为从发生亏损的年度开始,在亏损完全弥补之前不应提取盈余公积)。企业以提取的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由公司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大会批准。
(2)转增资本或股本。企业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必须经投资人同意或股东大会决议批准。在将一般盈余转增资本时,应按投资人持有的比例进行结转。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转增后的一般盈余公积的比例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
★考核知识点:普通股
附4.50
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股份,也是风险最大的股份。普通股是构成公司资本的基础。在公司只发行一种股票的情况下,所有股票都为普通股。普通股股东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项:
①公司决策参与权:普通股股东有权参与股东大会,并有建议权、表决权和选举权,也可以委托他人代表其行使其股东权利。
②利润分配权:普通股股东有权从公司利润分配中得到股息。普通股的股息由公司经营状况、利润分配政策决定。普通股股东必须在优先股股东取得固定股息之后才有权享受股息分配权。
③优先认股权:在公司增发新的普通股股票时,普通股股东有按其持股比例优先认购新股的权利,以保持其在公司股份中的比例。
④剩余财产分配权:当公司破产或清算时,若公司的资产在偿还欠债后还有剩余,其剩余部分按先优先股股东、后普通股股东的顺序进行分配。
★考核知识点:优先股
附4.51
按优先分配权不同,可将优先股分为:累积优先股与非累积优先股。累积优先股是一种累积吸收股利的权利,这种权力体现在,公司当年未分配优先股股利或分配不足,将累积到以后年度予以补付。公司在以后年度分派股利时,只要有累积优先股股利尚未付清,就不得发放普通股股利;非累积优先股则是指公司当年未分配优先股股利或分配不足,以后年度将不再补付。
★考核知识点:库存股
附4.52
库存股份是指发行以后由于公司重新购回或其他原因而重新由公司持有、且尚未注销的本公司股票。库存股没有投票权和股利分配权,在公司解散也不能分享剩余资产的分配。
库存股是公司股东权益的减项,它可以被注销,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重新售出。
公司重新取得本公司已发行股份动因主要包括:
1.提高本公司股票的每股净收益
企业通过增加库存股票以减少发行在外的股份,从而达到提高每股净收益的目的。
2.经营需要
由于公司经营方针或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而减少股本,使经营规模与资本相符。
3.出于股份支付计划的需要
为实施员工购股权计划的需要,或为满足可转换债券或可转换优先股的转换需要。
4.预防被其他公司的恶意收购
为预防公司被吞并,公司或者从借贷市场上借款,或者动用可支配的现金在市场上购入本公司的普通股股份,以减少股东权益,增加资本结构中的债务成分,加大公司风险,使公司对接管者的吸引力下降。
公司是否可以持有库存股,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1.减少公司注册资本;2.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3.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4.股东因对股东大会做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考核知识点:股利
附4.53
股利是按照股份的比例分派给股东的留存收益。
拥有足够的可供自由支配的留存收益,仅为分派股利提供了一定条件,实务中是否分派股利、分派多少股利以及以何种形式分派股利等,往往还存在一些限制条件,包括:
1.对留存收益的限制
对留存收益的限制主要有:(1)法定要求。许多国家法律对留存收益分配有所限制,限制的主旨是不能侵蚀法定资本。如我国规定当年无利润时,不得分配股利(除以盈余公积分配的情况)。另外有些国家法律规定,若有库藏股票,则相当于库藏股票成本金额的留存收益不得用于分配股利等。(2)合约的限制。某些合同、协议会限制公司分配股利的能力,如长期贷款协议中有限制发放股利的条款,以保证公司的还债能力;在与优先股股东签订合约中若有公司发行可收回优先股,要限制普通股股利的发放条款,以保留资金,保证收回优先股的能力。(3)董事会的决议。 如:一是为积累资金、扩展经营业务,或其他目的,限制发放股利;二是为潜在的损失或支出作准备,限制股利发放。
董事会的股利政策
公司董事会一般对于发放股利的时间、数额及方式等有既定政策,以保证公司业务的顺利进行和股票市价的稳定等。如每期发放的每股股利大体相同,为此在利润多的年份可能保留一部分不予发放,以丰补歉,使得利润少的年份也可与利润多的年份一样分发股利。
公司的财务状况
收益与现金虽然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有时,公司有高额的留存收益,却只有很少的现金。因而现金股利发放与否,还会受到公司财务状况的限制。
股利按其分派的形式,可以分为现金股利、财产股利和股票股利等。
现金股利是指公司以货币资金支付给股东的股利,这是最常见的股利形式。公司分派现金股利,应由股东大会做出决议,由董事会正式宣告。公司如果发生亏损,在用留存收益弥补以后,还可以用任意盈余公积或法定盈余公积分派股利。其中,用法定盈余公积分派股利以后,法定盈余公积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
财产股利是指公司以非现金资产支付给股东的股利。财产股利可以是公司所持有的其他公司的有价证券、公司的不动产、商品或其他经董事会决定用于分配的资产等,其中以其他公司的证券支付最为常见,因为这些财产的公允市价容易确定,而且易于按持股比例向股东进行分配。
股票股利是以公司的股票向股东分派的股利,即按比例向股东派发公司的股票。
★考核知识点:股票股利
附4.54
股票股利是以公司的股票向股东分派的股利,即按比例向股东派发公司的股票。我国上市公司通常称为送股。
对公司而言,发放股票股利有以下优点:
(1)保留资金,用于扩充经营或改善公司财务状况。
(2)降低股票每股市价,利于流通。发放股票股利,增加了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股价会随之下降。
(3)减少股东个人所得税。股票股利被认为不是股东所得,因此可免缴个人所得税。
但对于股东而言,股票股利有下列不足:
(1)无法获得公司的资产。
(2)股权比例不增加。
(3)从理论上讲,投资的市场价值不会增加,增加的股份数量会被每股市价下跌所抵销。
(4)因股票股利减少留存利润而使得将来的现金股利受到限制。
尽管如此,股票股利仍受股东欢迎。因为股东们普遍认为:股票股利是公司成长的标志;是健康财务政策的标志;通过股票交易使得市场价格不至于按比例下降;如果公司有支付固定现金股利的历史,股票股利会使每个股东未来获得更高的现金股利;市价下降使得公司股票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由于发放股票股利既利于公司,又利于股东,因此也是比较流行的股利分配方法。
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与其他股利大体相同,即减少留存利润,增加股本。其中,重要的问题是股票价值的确定。流行的观点认为应采用公允市价,并假定公司以现行市价出售股票取得现金,并将现金作为股利发放,因此,股利按照市价确定。在确定市价时,应当考虑作为股利发放的股票对市价的影响。股票股利发放较少时,对市价影响不大,股票股利发放较大时,市价就会发生较大幅度的下跌。
★考核知识点:股票股利 与股票分割
★考核知识点:收入
附4.56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日常经营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收入具有以下特征:
1.收入来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例如:固定资产是为使用而不是为出售而取得的,处置固定资产并非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因而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的经济利益不属于收入。
2.收入必然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或劳务抵偿债务。无论是资产的增加还是负债的减少,均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企业取得收入一定能增加所有者权益。
3.收入只包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者代收的款项,如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以及各种代收代缴款项。
★考核知识点:收入
附4.57
销售商品确认收入的条件: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风险主要指商品由于贬值、损坏、报废等造成的损失。报酬指商品中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包括商品升值等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二者的转移往往意味着一项商品发生的任何损失均不需要企业承担且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不归企业所有。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销售的商品实施控制。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后,如仍然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仍然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则此项销售不能成立、不能确认相应的销售收入。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能否可靠计量,是确认收入地基本前提。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售价通常已经确定。但销售过程中由于某种不确定的因素,也有可能出现售价变动的情况,则新的售价未确定前不应确认收入。
(4)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在销售商品的交易中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即为销售商品的价款。销售商品的价款能否有把握的收回是确认收入的一个重要条件。即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估计销售款收回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即使其它收入确认的条件已满足也不能确认收入。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根据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与同一项销售有关的收入和成本应在同一会计期间予以确认。因此,成本不能可靠计量,相关的成本也不能确认,即使其他条件均已满足。如已收到价款,收到的价款应确认为一项负债。
企业只能同时满足上述5个条件,才能确认销售收入,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也不能确认收入。
★考核知识点: 完工百分比法
附4.58
完工百分比法是根据完工的比例确认收入和成本的一种会计方法。该方法被用于须签订合同的长期项目,且对完工部分、收入和成本可以可靠估计的情况。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对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完工百分比法,是按照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
(1)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条件
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即能够合理地估计提供劳务收入总额。劳务收入总额一般根据劳务的提供方和接受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注明的交易总额确定。随着劳务提供的展开,交易总金额可能会发生变动,企业应及时调整劳务总收入。
②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对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可能性的判断,应结合接受劳务方的信誉、以往的经验、劳务的提供方和接受方就结算方式和期限达成的协议等因素综合考虑。
③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④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时,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当期提供劳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当期劳务成本。公式为:
本年确认的收入=劳务总收入×本年末止劳务的完成程度—以前年度已确认的收入
本年确认的费用=劳务总成本×本年末止劳务的完成程度—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费用
★考核知识点:利得和收入
附4.59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人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与利得区别主要是收入是在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得则产生于企业偶然发生的业务或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化。
利得分为两种:一种是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 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本节只涉及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即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意外发生,企业无力加以控制;二是偶然发生不重复出现。
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
1.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和无形资产出售利得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指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扣除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无形资产出售利得,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价款扣除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
指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大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相关费用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3.债务重组利得
指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用于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考核知识点:费用
附4.60
(1)费用确认的原则:
费用是企业为了实现收入而消耗的经济资源,费用确认,应遵循下列原则:
a.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指受益期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即发生该项支出是仅仅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资本性支出是指受益期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即发生该项支出不仅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且也是为了取得以后各期收益。
按照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效益性支出原则,收益性支出应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资本性支出应予以资本化,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随着每期对资产的耗费,按照受益原则和耗费比例通过转移、折旧和摊销等方法,逐渐转化为费用。
b.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核心是,按照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凡是当期已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费用确认;凡是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支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费用确认。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原则只是为费用的确认做出时间上的大致区分,而权责发生制原则则规定了具体在什么时点上确认费用。
(2)费用确认的会计方法
费用确认的会计方法有以下三种:
a. 按因果关系确认费用
有些业务直接导致了收入与费用的发生,费用与相关收入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费用应与收入同时确认,如销售成本。
b.按照收益时间分摊费用
有些资产的使用和消耗会为若干期间创造收入和提供服务,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因此这类费用需要在其提供收益的特定会计期间,按系统合理的方法分配确认。有些资产的收益期间超过了一个会计期间,且在收入和费用之间缺乏直接的因果关系,应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合理确定一个在各收益期间分摊费用的比例。
c.在发生时立即确认的费用
有些支出应在其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这是因为:(1)发生的费用不能提供可辨认的未来收益;(2)根据因果关系或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在各会计期间分配费用都不太可能。
在费用发生当期立即确认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薪金、广告费、销售费等。
★考核知识点:期间费用
附4.61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 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期间费用的确认方式可分为四种情况:
(1)当期发生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类费用的发生使当期受益,因此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如业务招待费、金融机构手续费、运输费、公司经费等。
(2)通过计提方式计入当期损益。如计提的坏账准备、工会经费等。它主要指那些资产性准备项目或负债性基金的提取。
(3)以前期间支付,通过摊销计入本期费用。如固定资产修理费、保险费等。
(4)采用预提方式计入本期损益,如预提的利息费用、租金费用等。
★考核知识点:利润
附4.62
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总计观是两种不同的利润观。两种观点对于利润究竟应当单纯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还是同时反映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或者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由此在两种观点下利润的构成内容出现差异。
(1)当期营业观
当期营业观认为,只有当期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可以被企业管理者所控制的价值变化,才可以包括在该期利润的计算中。当期营业观点特别强调“当期”和“营业”两个观点,主张损益表中所计列的利润额,应该仅反映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控制的业务活动和本期经营管理决策所获得的成果。
(2)损益满计观
损益满计观认为,利润表中所计列的利润数额,既包括营业利润,也应该包括非常项目损益,即营业外收支净额。按照损益满计观来计量利润,避免了在划分营业性收益与非营业性收益方面存在的困难。也使得企业管理当局不能以“属于或者不属于正常营业”为借口,通过计列或者剔除某些项目,操纵或者修匀利润额,利润表依赖编制者的主观判断的程度有所降低,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在我国,财务会计所采用的基本上是损益总计观点,即:利润不仅包括企业正常的营业利润,还包括营业外收支净额。
★考核知识点:利润
附4.63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一般工商企业的营业利润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资产减值损失指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包括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等。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包括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生物性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投资收益包括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而实现的投资收益或发生的投资损失。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一般工商企业的利润总额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收入和支出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
营业外收入通常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营业外收入应按其实际发生的数额进行确认,发生时,直接增加企业利润总额。
营业外支出一般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营业外支出应按实际发生的数额冲减相应会计期间的利润总额。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应分别核算,不应以营业外支出直接冲减营业外收入。
★考核知识点:所得税计税基础
附4.64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二章第四条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产生差异。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通常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在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损益,并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
★考核知识点:暂时性差异
附4.65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税法规定允许抵减以后年度利润的可抵扣亏损,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考核知识点:利润分配
附4.66
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应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分配:
1.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2.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3.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
4.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
★考核知识点:现金流量表
附4.67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其中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盈利质量
通过利润表,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企业的获利能力。但是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损益确认的时间与现金收付的时间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现金流量表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质量。
2.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企业的债务除少部分以商品和劳务偿还外,绝大多数是以现金来偿付的。债权人不但关心企业有多少净资产作为债务的偿还保障,同时也关注企业在债务到期时,是否有能力获得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务本息。对企业的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判断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能否得到保全并产生增值,企业获得利润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如何。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资本保值增值能力和现金股利分配。均与企业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密切相关。现金流量表可以提供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当期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
3.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评估企业的筹资及投资活动
投资和筹资活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现金流量表提供的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信息,便于报表使用者判断投资和筹资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现金流量表
附4.68
对于特定的会计期间来说,企业的利润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并不一致。要确认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就必须将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的利润转换为收付实现制。这种转换有两种方式: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是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主要类别反映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采用直接法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时,一般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点,调节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项目的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2.间接法
采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以本期利润(亏损)为起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与费用和营业外收支以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增减变化。得到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直接法显示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各项流入流出内容,相比于间接法,它更能体现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经营活动各项现金流入的来源和现金流出的用途,有助于预测未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能够揭示企业 从经营活动中产生足够现金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再投资的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间接法是在净利润的基础上,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和应收应付等项目,据以确定并列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间接法有助于分析影响现金流量的原因,并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企业净利润的质量。
依照现行“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企业应该采用直接法报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并在补充资料中提供按间接法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
★考核知识点:报表分析
附4.69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包括审阅审计师的报告及整套财务报表、分析有关企业会计政策的陈述、参考重要补充信息、运用基本分析方法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等步骤。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财务状况分析、资金运用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等。
(1)财务状况分析主要针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评价,以了解公司经营方针、经营安全性和未来发展潜力。
财务状况分析包括资产结构分析、债务结构分析、变现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等。资产结构分析是对公司各项资产所占比重进行的分析。资产的运用反映公司的经营风格,同时也和公司经营的安全性、收益性有关,具体分析时应结合公司的资本结构、行业特色综合考虑。债务结构分析主要分析公司长短期债务的比重,变现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公司清偿短期债务的能力,这两项分析结合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有助于清晰认识公司的负债情况。
(2)盈利能力反映企业在营业过程中创造利润的能力,可以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等来衡量。
(3)资金运用效率主要通过各种资产在一定时期周转速度来反映。分析资产运用效率是了解公司管理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公司资产运用效率可以通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体现出来。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1)趋势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连续数期的财务报表,比较各期有关项目的金额,以揭示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变化趋势的方法。趋势分析法包括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是在比较财务报表中以金额、百分比的形式,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本期或多期金额与基期的金额进行比较分析,以观察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
纵向比较分析是将常规的会计报表换算成结构百分比形式的报表,再将本期和前一期或前几期的结构百分比报表汇编到一起,逐项比较,以进一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发展趋势。
(2)比率分析是将会计报表中相关项目的金额进行对比,得出一系列具有一定意义的财务比率,并依此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方法。比率这一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公司基本状况的线索和征兆。
★考核知识点: 现金、现金清查
附5.1
现金业务的核算要通过设置“库存现金”总账来进行,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其借方登记增加的库存现金,贷方登记减少的库存现金,余额在借方,表示库存现金实有数额。
现金的清查盘点,指对库存现金进行实地盘点,并将实存数与现金日记账余额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企业发现现金长款或短缺,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可先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待查明原因后再转入其他科目。当发生现金短缺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库存现金”科目;查明原因后,如属于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如无法查明原因,则经批准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当发现现金长款时,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查明原因后,如应属于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如无法查明原因,则经批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考核知识点: 备用金
附5.2
备用金是指财会部门按企业有关制度规定,拨付给所属报账单位和企业内部有关业务与职能管理部门,用于销售找零、采购零星商品物资或日常业务零星开支的备用现金。
企业拨付的备用金可通过“备用金”科目核算。
备用金可以通过专设的“备用金”科目进行核算,采用定额备用金制度,当拨付备用金时,借记“备用金”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补足备用金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只要企业不取消定额备用金制度,“备用金”账户的余额不会减少,始终反映企业拨付的备用金金额。
★考核知识点: 银行存款
附5.3
企业对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需要设置“银行存款”科目进行核算。该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企业银行存款增加借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银行存款减少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本科目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考核知识点: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附5.4
为了防止银行存款账目发生差错,准确掌握银行存款的实际数额,企业必须定期核对银行存款的有关账目。这一核对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的收、付款凭证互相核对,做到账证相符;(2)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总账互相核对,做到账账相符;(3)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开出的银行存款对账单互相核对,以便准确掌握企业可动用的银行存款数额。前两项核对工作一般可在企业内部进行,但第三项工作则是在银行与企业之间进行的。
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对账单核对后可能会有双方记录的存款余额不一致的情况。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记账错误外,也可能是由于未达账项所引起的。
未达账项是指收付款结算凭证在企业与银行之间传递时,由于时间上的不一致导致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项目。它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企业已收款记账,而银行尚未收款记账的款项。如企业将收到的转账支票送存银行后,记录银行存款增加,而银行收取支票后尚未增加企业存款金额。
(2)企业已付款记账,而银行尚未付款记账的款项。如企业签发转账支票后登记银行存款减少,而支票的收款人或持票人尚未兑付该支票。
(3)银行已收款记账,而企业尚未收款记账的款项。如企业委托银行收取的款项,银行办妥收款手续后入账,而收款通知尚未到达企业。
(4)银行已付款记账,而企业尚未付款记账的款项。如由银行直接代付的款项,银行已从企业分户账中拨付款项,而有关单证尚未到达企业。
上述四种情况下的未达账项,企业要根据银行送来的对账单逐笔核对后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整。经过调节,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应当一致。如果仍然不一致,说明银行或企业记账有误。需进一步查找原因。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主要作用是核对企业与银行双方的记账有无差错,其中对未达账项的调整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无须作账面调整,待结算凭证到达后再进行账务处理。
★考核知识点: 其他货币资金
附5.5
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企业除现金、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各种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就其性质来看,同现金和银行存款一样属于货币资金。但是,由于存放地点和用途不同于现金和银行存款,因此在会计上是分别进行核算的。其他货币资金一般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
“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 核算内容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 “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借方登记企业其他货币资金的增加数额,贷方登记企业其他货币资金的减少数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其他货币资金的结存数额。
★考核知识点: 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的会计处理
★考核知识点: 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的会计处理
★考核知识点:应收票据贴现会计处理
附5.8
应收票据贴现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商业汇票到期日前,为取得资金而将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据到期值扣除贴现息后,,将差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信用活动。应收票据贴现是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企业将未来获取资金的权力“转让”给银行,以提前获取所需资金。
贴现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日数/360
贴现日数=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实际日数-1
贴现净额=票据到期值-贴息
企业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应当在办妥贴现手续后,按实际收到的贴现净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应收票据的面值,贷记“应收票据”科目,按两者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到期,因承兑人的银行账户不足支付,贴现方收到银行退回的应收票据、支款通知等,应按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本息,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果贴现方的银行存款账户余额不足,银行作逾期贷款处理时,贴现方应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
★考核知识点: 商业折扣
附5.9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或销售对象的不同,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购买方可以按照标价扣减商业折扣后的价格购买商品。企业提供商业折扣主要是为了促销,如当购买超过相应数量时给予相应折扣以鼓励购买;当商品换季时,给予折扣以加快销售速度。商业折扣还有其他用途,如企业可以利用商业折扣向竞争对手隐瞒真实的发票价格,或者为避免经常更改价目表,通过调整商业折扣来灵活调整售价。商业折扣通常以标价的一定百分比来表示。例如:标价100元,商业折扣20%,则实际售价为80元。存在商业折扣时,扣减折扣后的售价是实际的成交价格,而且商业折扣在交易发生时可以立即确定,所以应收账款应当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实际销售价格确认。
★考核知识点: 现金折扣
附5.10
现金折扣是指销售方为了鼓励购买方在一定期限内早日偿还货款而按发票价格的一定比例给予购买方的折扣优惠。现金折扣的条件通常表示为“折扣/付款期限,”如:2/10,n/30(10天内付款折扣2%,30天内全价付款)。提供现金折扣是销售方采取的一项重要财务政策,其目的是促使购货方及早支付货款,并减少坏账损失,但提供折扣也会使企业丧失部分现金收入。所以,企业在制订现金折扣政策时应当在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确保收益大于成本。在销售附有现金折扣的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确定有两种方法:总价法和净价法。
采用总价法,在确定应收账款入帐金额时,不考虑现金折扣。如果购买方最终取得了现金折扣,销售方将给予的现金折扣视为尽快回笼资金所支付的理财费用。
采用净价法,在确定应收账款的金额时扣除现金折扣。如果购货方未享受现金折扣,销售方将给予对方的现金折扣视为提供信贷所获得的理财收入。
★考核知识点: 应收账款会计处理
附5.11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而产生的,因此应收账款入账时间的确认与收入的确认有密切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收账款金额按买卖双方成交时的交换价格计算,也就是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入账。
企业已经销售的商品,可能因质量不合格或者品种、规格不适合而被退回。根据销售方的承诺或者协议,已售商品也可能会被无理由退回。已经退回的商品,是收入的减少,应当同时冲减应收账款(如果购货方已经付款,则应退回现金或银行存款)及相关的科目。有时候购销双方经过协商,购货方同意保留已购商品,前提是销售方减让部分货款,减让的这部分货款称为销货折让。销货折让也是收入的减少,为了集中反映这部分收入减损,发生销货折让时,应借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并冲减应收账款,同时将按规定允许冲减的当期销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考核知识点: 应收账款坏账
附5.12
为了核算企业各会计期间的坏帐费用,正确计算应收账款的净额,需要设置“坏账准备”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应收账款”等账户的抵消调整账户。该账户贷方登记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及已转销后又收回的坏账金额,借方登记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贷方期末余额为已提取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金。这种按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应收款项的计量方法被称为“备抵法”。当确认坏账时,将坏账损失冲减已提取的坏账准备金。
资产负债表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应收款项可能因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等原因而最终无法收回。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转销应收款项,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也可以按照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考核知识点: 应收账款坏账处理
★考核知识点: 预付账款
附5.14
预付账款是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企业进行在建工程预付的工程价款也属于预付账款的核算范围。预付账款是企业的一项债权,但该债权一般以非现金资产的形式收回。
当企业为所购商品预付款项时,应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收到所购物资时,根据发票账单上列明应计入商品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应付金额,贷记“预付账款”科目。补付的款项,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退回多付的款项,作相反分录。
★考核知识点: 存货
附5.15
(1)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的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来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进行计量。在定期盘存制下,期末存货按最后购入的货品的单位成本计价。在永续盘存制下,要逐笔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
先进先出法在多数情况下与存货的实物流动基本相同,尤其是那些经营的商品受消费者偏好变化的影响或商品容易变质的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期末存货按最近的单位成本计价,因而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价值比较接近于现行成本;但是,在物价上涨时期,由于销货成本按早期的单位成本计算的,会使早期较低的存货成本流入销货成本,导致销货成本偏低,账面利润偏高,难以使费用与当期收入恰当配比。
(2)加权平均法又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收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收货成本与月初存货成本的总和,计算出加权平均成本,以确定期末存货和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 =
本月发出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月末存货成本=月末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在定期盘存制下,采用加权平均法是平时不对发出的存货进行计价,只有到月末才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期末存货和销货成本。该方法简便易行,日常工作量较少,但平时无法控制企业的存货量。该方法主要用于存货品种多、数量大、价值较低、存货周转速度较快的企业。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永续盘存制下每次购货后,都要确定新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此对发出商品和存货进行计价。
★考核知识点: 存货跌价准备
附5.16
(1)存货跌价准备计提
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本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大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小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做相反分录。
(2)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并将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考核知识点: 固定资产取得
附5.17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固定资产取得成本,是指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既包括直接发生的支出,如购买价款、运输费、安装成本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支出,如应予以资本化的与固定资产购建有关的借款利息、汇兑损益等。
购入的固定资产需要经过安装后方可使用,会计处理上将购入的固定资产及发生的安装费用等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安装完毕,再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考核知识点: 固定资产折旧
附5.18
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应计折旧总额均衡分摊至各期的折旧方法。直线法下有关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 =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随折旧的计提逐期减少 ,以双倍的直线折旧率乘以递减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折旧额必然逐期递减。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未考虑净残值因素 所以,只要该项固定资产仍在使用,则其账面价值就不可能被冲销完毕,因此,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后期,如果发现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小于采用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时,就可以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实务上为操作方便,对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通常在其预计使用年限到期前两年内改用直线法,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扣除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分摊。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折旧额的方法,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各年年初尚可使用年数的总和。
年折旧率 =
★考核知识点: 固定资产折旧
附5.19 参考:同上
★考核知识点: 在建工程
附5.20
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按建造该项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确定。
(1)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指企业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工程项目发包给建造商,由建造商组织对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的施工。 企业采用出包方式进行的固定资产工程,其工程的具体支出由建造商核算,企业主要核算与建造商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相关会计事项。按合理估计的发包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结算进度款,应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预付账款)”科目。
将设备交付建造承包商建造安装,应借记“在建工程(待安装设备)”科目,贷记“工程物资”科目;工程完成,按合同规定补付工程款,应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企业以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是指企业自行组织工程物资采购、自行组织施工人员从事工程施工,完成固定资产建造。建造固定资产领用工程物资、原材料或库存商品,应按其实际成本转入所建工程成本。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应负担的职工薪酬、辅助生产部门为之提供的水、电、修理、运输等劳务,以及其他必要支出等也应计入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
企业以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发生的工程成本应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企业自营固定资产建造工程,主要通过“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工程物资”科目用于核算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的价值,包括工程用材料、尚未安装的设备以及为生产准备的工具器具等。 “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基建、更新改造等在建工程发生的支出。
★考核知识点: 固定资产处置
附5.21
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转出的固定资产,按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其账面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清理过程中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科目。应由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偿的损失,借记“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科目。
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科目;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科目。如为贷方余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考核知识点: 无形资产处置
附5.22
企业转让无形资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转让其所有权,二是转让其使用权。
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是指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对无形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企业出售无形资产,即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应将所得价款与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处置无形资产,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等,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借记“累计摊销”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贷记“应交税费”、“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科目或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企业将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让渡给他人,而保留对该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所得款项应在符合以下条件时确认为收入:(1)与出租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2)租金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同时租金收入应按合同或协议规定接受确定。
★考核知识点: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
附5.23
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其他支出。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包括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专业服务费用、测试无形资产是否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费用等,但不包括为新产品进行宣传发生的广告费、管理费用及其他间接费用。
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考核知识点: 长期股权投资 —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附5.24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通常发生在同一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之间,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最终控制者是同一家公司,最终利益是一致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二章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取得被合并方的股权,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日,合并方应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应收股利”科目;
按支付的货币资金或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承担的债务的账面价值,贷记有关资产或负债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调增资本公积,即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调减资本公积,即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再依次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考核知识点: 长期股权投资 —联营企业权益法核算
附5.25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要随着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而相应变动,大体上反映在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占有的份额。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第9条 规定: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权益法适用于实施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或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的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
1.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即应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记“营业外收入”。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是指被投资企业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减去负债和或有负债后的余额。
2.权益法下投资损益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第11条规定:
1) 投资方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份额,分别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方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方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利润分配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2) 投资方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3) 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方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投资方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并据以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等。
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不应仅按照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利润与持股比例计算的结果简单确定。(即剔除被投资企业资产价值变动对其利润和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影响。)
在进行有关调整时,应当考虑具有重要性的项目。比如,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提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相对于被投资单位已计提的折旧额、摊销额之间存在差额的,应按其差额对被投资单位净损益进行调整,并按调整后的净损益和持股比例计算确认投资损益。
无法合理确定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的,或者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比,两者之间的差额不具有重要性的,可以按照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利润与持股比例计算的结果确认投资收益,但应在附注中说明这一事实,以及无法合理确定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的原因。
3.取得现金股利或分配利润的处理
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按应分得的部分,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
4.投资损失的确认
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
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通常是指长期应收项目。比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债权,该债权没有明确的清收计划、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不准备收回的,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的净投资。
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时,应首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足以冲减的,应当以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账面价值为限继续确认投资损失,冲减长期应收项目等的账面价值。
经过上述处理,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企业仍承担额外义务的,应按预计承担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投资损失。
被投资单位以后期间实现盈利的,企业扣除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应按与上述相反的顺序处理,减记已确认预计负债的账面余额、恢复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投资收益。
5.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处理
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变动。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承担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考核知识点: 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核算
附5.26(同上)
★考核知识点: 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核算
附5.27(同上)
★考核知识点: 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核算
附5.28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第7条 规定: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第8条: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考核知识点: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附5.29
在用于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确定时,应该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进行会计处理;如果换入换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确定时,以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对换入资产进行计量,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处理:
(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2)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
在发生补价的情况下,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考核知识点: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附5.30
接上题参考内容:
企业在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2.收到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考核知识点: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附5.31
在用于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确定时,应该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进行会计处理;如果换入换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确定时,以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对换入资产进行计量,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处理:
(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2)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
在发生补价的情况下,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考核知识点: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附5.32 同上
★考核知识点: 交易性金融资产
附5.33
1.初始确认和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但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也不包括投资转让或处置时预期将发生的交易成本。
2.后续确认和计量
(1)企业在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
(2)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3)处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企业取得投资时,按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借记“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是,在持有期间的各资产负债表日,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调整该项资产的帐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调整前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入当期的利润。
因此,企业投资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投资期间应该确认两种损益。
首先,企业在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其次,在投资期间内的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原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分录。
★考核知识点: 交易性金融资产
附5.34同上。
★考核知识点: 持有至到期投资
附5.35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款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取得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时,按投资面值与交易费用之和,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按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款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借方和贷方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考核知识点: 持有至到期投资
附5.36 同上
★考核知识点: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附5.37
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帐户,按支付的全部款项,贷记“银行存款”等帐户。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当采用公允价值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增减动,应该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帐面金额,但不许可在当期确认为损益,而应该调整“资本公积”帐户;待以后真正出售该项资产时,再一并注销前期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将其结转为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
★考核知识点: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附5.38 同上
★考核知识点: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附5.39 同上
★考核知识点: 持有至到期投资
附5.40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款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取得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时,按投资面值与交易费用之和,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按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款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借方和贷方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考核知识点: 固定资产构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
附5.41
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依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考核知识点:资产减值
附5.42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包括: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应当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时,企业预期可从资产的处置中获取或者支付的、减去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考核知识点:资产减值
附5.43 同上
★考核知识点:资产减值
附5.44 同上
★考核知识点:资产减值
附5.45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总部资产和商誉分摊至某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该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应当包括相关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分摊额),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减值损失金额应当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再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上资产账面价值的抵减,应当作为各单项资产(包括商誉)的减值损失处理,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即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可确定的)、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可确定的)和零。因此而导致的未能分摊的减值损失金额,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进行分摊。
★考核知识点: 存货、现金折扣、应付账款、增值税
附5.46
应付账款是企业在采用赊购方式购买商品、原材料或其他资产时形成的应付而未付的款项。应付账款属于企业的流动负债。
应付账款的入账时间,应以商品的所有权转换为标志。也就是说,在企业取得所购商品的所有权时确认应付账款。然而,由于收到购货发票的时间同收到货物的时间往往很接近,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等货物验收入库后才根据发票价格登记应付账款,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在验收时发现货物数量或质量不符合要求而调整已入账的应付账款。但是,如果已到期末,虽收到了发票或其他证明货物的所有权已经转换的文件,但尚未收到货物,那么,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应根据发票价格或协议价格登记应付账款,同时,记录一项在途物资。即借记“在途物资”,贷记“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一般按应付金额入账,而不按到期应付金额的现值入账。如果是带有现金折扣的应付账款,在我国按总价法处理。在这种方法下,应按发票上记载的全部应付金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获得的现金折扣,冲减财务费用。
★考核知识点: 短期借款
附5.47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还款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种借款。为了核算短期借款业务,应设置“短期借款”账户。该账户用来记录偿还期在一年内的各种借款。贷方登记借入的各种短期借款金额,借方登记已归还的短期借款的金额,期末的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归还的借款金额。
短期借款发生的利息,属于企业的融资费用,在会计上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短期借款的利息是按季度或按年支付,或者利息是在借款到期时连同本金一起归还,并且数额较大时,应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按月预提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以正确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关系。会计处理上,将当期应计的借款利息金额借记“财务费用”账户,贷记“应付利息”账户;实际支付时,将已经预提的利息金额,借记“应付利息”账户,实际支付的利息金额与预提数的差额(即尚末提取的部分),借记“财务费用”账户,实际支付的利息金额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如果短期借款利息是按月支付的,或者利息数额不大的,可不采用上述预提的方法,而在实际支付或收到银行的计息通知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以简化核算。
★考核知识点:预计负债
附5.48
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企业在销售产品时通常附带产品质量保证书,承诺在规定期限内对所售产品的质量负责。对那些由于质量原因发生的故障和损坏,企业为顾客免费提供修理、更换零部件等服务。因此,企业在销售发生时,就已经承担了一项在将来履行的质量保证义务,应该确认为负债,通常称其为产品质量保证负债。由于在销售发生时不能确知此项支出的时间、金额和客户,承担该项业务而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目前就无法精确计量,企业需要对其进行估计。估计的依据可以是关于产品返修的支出情况的历史资料等。
★考核知识点:流动负债—非货币性福利
附5.49
企业在支付货币性薪酬之外,还可能给予职工不同形式的非货币性福利。例如:允许职工在一定额度免费使用水、电、液化气;组织职工免费外出旅游;免费为一定层级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房屋和汽车等。
非货币性福利的性质也属于职工薪酬,应分别情况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进行核算。1.企业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2.企业将其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3.企业将租赁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考核知识点:长期借款利息
附5.50
对长期借款利息的计算,有单利和复利两种方法。
单利是指在计算借款利息时,只按借款本金计算利息,前期产生的尚未偿付的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计算公式为:
本利和=本金+本金×利率×期数
复利是指在计算借款利息时,不仅本金需要计算利息,而且前期未付的利息并入本期本金滚动计算利息。计算公式为:
本利和=本金×(1+利率)
借款期内利息总额=本金×(1+利率)-本金=本金×[(1+利率)-1]
★考核知识点: 应付债券
附5.51
债券发行时,由于市场实际利率与票面名义利率之间的差异,因而债券价格与其面值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若债券价格与其面值相同,为平价发行;若债券价格大于其面值,为溢价发行;若债券价格小于其面值,为折价发行。
为了核算长期债券的发行和还本付息情况,应设置“应付债券”科目。在该科目下设置“面值”、“溢折价”、“应计利息”“交易费用”四个明细科目。
债券折价是对债权人少得利息的一种补偿,也可以认为是债券发行人对债权人预付的一笔利息。对债券发行企业而言,这部分折价应由以后各付息期负担,增加各付息期的利息费用。因此债券发行企业各付息期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除了按票面名义利率实际支付的利息费用以外,还应该包括溢折价在各付息期的摊销额。溢折价与折价相反,是债券发行企业在各期多付利息的一种补偿,也可以认为是债券发行企业向债券投资者预收的一笔款项。对债券发行公司来说,这部分溢价应在以后各付息期摊销,冲减各付息期的利息费用。也就是说,债券发行人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额扣减各期溢价摊销额以后的余额。
总之,企业债券的溢价和折价是应计利息费用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债券期的每个会计期末,企业应按照合理的方法,将溢价或折价部分进行摊销,以确定计算应计利息费用。溢价折价的摊销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两种。
直线法即指溢折价或溢价平均分摊于债券各付息期的一种摊销方法。在直线法下,债券各付息期所负担的折价或溢价金额相等,分别转作利息费用或冲减利息费用。
在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溢折价或溢价时,各期利息费用等于实际利率与本期期初债券账面价值的乘积。此处的实际利率即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即使摊销期内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仍以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作为计算利息费用的利率,以各期利息费用与名义利息(票面利息)的差额,作为该期折价或溢价的摊销额。
★考核知识点: 应付债券
附5.52 同上
★考核知识点:长期借款
附5.53
企业应设置“长期借款”科目,核算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项借款。并按照贷款单位和贷款种类,分别设置“本金”、“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对长期借款进行明细核算。
(1)企业借入长期借款,应按实际收到的现金净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借款(本金)”科目,按其差额,借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
(2)资产负债表日,应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长期借款利息费用,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按合同约定的名义利率计算应付利息,贷记“长期借款(应计利息)”科目或“应付利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
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较小的,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算利息费用。
(3)归还长期借款本金时,借记“长期借款(本金)”,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按应转销的利息调整金额,借记或贷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贷记或借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
★考核知识点: 所有者权益
附5.54
当企业接受投资人以货币资金进行的投资时,企业应以银行的收款单作为原始凭证,以银行收款单日期作为入账日期,以实际收到的货币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当企业接受投资人以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实物进行的投资时,应以实际收到实物的日期作为实收资本的入账日期;以评估确认的价值或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作为实收资本入账价值。其中又分以下为不同的情况:
接受原材料投资。企业接受的原材料投资,其投资额包括不含税的原材料评估价值(如投资协议规定运杂费由受资企业负担,则运杂费应计入原材料价值,但不计入投资额)和增值税两部分。企业应根据不含税原材料评估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根据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根据不含税的原材料评估价值与增值税之和,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接受固定资产投资。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原始价值,记入“固定资产”科目和“实收资本”科目。
当企业接受投资人以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时,应以实际收到、验收确认的日期作为实收资本的入账日期;以评估确认的价值或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作为实收资本入账价值。
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应按投资人持有的比例转增资本。一般企业经批准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应按照实际转增的盈余公积金额,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考核知识点: 所有者权益
附5.55同上
★考核知识点: 所有者权益
附5.56同上
★考核知识点: 所有者权益
附5.57同上
★考核知识点: 所有者权益
附5.58
当企业接受投资人以货币资金进行的投资时,企业应以银行的收款单作为原始凭证,以银行收款单日期作为入账日期,以实际收到的货币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当企业接受投资人以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实物进行的投资时,应以实际收到实物的日期作为实收资本的入账日期;以评估确认的价值或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作为实收资本入账价值。其中又分以下为不同的情况:
接受原材料投资。企业接受的原材料投资,其投资额包括不含税的原材料评估价值(如投资协议规定运杂费由受资企业负担,则运杂费应计入原材料价值,但不计入投资额)和增值税两部分。企业应根据不含税原材料评估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根据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根据不含税的原材料评估价值与增值税之和,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接受固定资产投资。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原始价值,记入“固定资产”科目和“实收资本”科目。
当企业接受投资人以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时,应以实际收到、验收确认的日期作为实收资本的入账日期;以评估确认的价值或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作为实收资本入账价值。
★考核知识点: 股票发行
附5.59
如果溢价发行股票,应根据取得的净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账户;根据股本金额贷记“股本”账户;用溢价额扣除发行费用后的金额贷记“资本公积”账户。
★考核知识点: 股利
附5.60
1.累积优先股与非累积优先股。累积优先股是一种累积吸收股利的权利,这种权力体现在,公司当年未分配优先股股利或分配不足,将累积到以后年度予以补付。公司在以后年度分派股利时,只要有累积优先股股利尚未付清,就不得发放普通股股利;非累积优先股则是指公司当年未分配优先股股利或分配不足,以后年度将不再补付。
2.参与优先股与非参与优先股。参与优先股是指在按规定的股利率优先分得当期股利以后,还将同普通股一起再次参与剩余股利的分配。在参与优先股中,依参与的程度,又可进一步分为全部参与优先股和部分参与优先股两种。(1)全部参与优先股。是指除按规定优先分得一定股利外,剩余超额股利亦与普通股按相同比例共享。(2)部分参与优先股。是指除按规定优先分得一定股利外,再按一定比例同普通股一起参与剩余股利的分配;非参与优先股是指在按规定的股利率优先分得当期股利以后,不再参与剩余股利的分配。
★考核知识点: 库存股
附5.61
如果溢价发行股票,应根据取得的净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账户;根据股本金额贷记“股本”账户;用溢价额扣除发行费用后的金额贷记“资本公积”账户。
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企业股票方式减资的,应该将收购中实际支付的金额(包括买价、手续费等)借记“库存股”,贷记“银行存款”。库存股帐户的借方金额反映了库存股的取得成本。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注销库存股、实现减资目的,应该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借记“股本”帐户;按注销库存股的帐面余额贷记“库存股”帐户,二者之间的差额,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帐户。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依次借记“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帐户
★考核知识点: 股份支付
附5.62
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第二章第四条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是说,企业应当按照授予日的股票市价计算确定因获取职工提供的服务而承担的费用和相应的资本公积,而无需考虑授予日后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但是,在等待期内,如果企业中享受股票期权方案的职工人数有变化,则必须调整预期的费用和资本公积。
★考核知识点: 股利
附5.63
现金股利是指公司以货币资金支付给股东的股利,这是最常见的股利形式。公司分派现金股利,应由股东大会做出决议,由董事会正式宣告。在会计处理上,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公司便形成对股东的偿付责任,应作为流动负债在账面上予以反映。现金股利发放完毕以后,该项流动负债即告清偿。
股票股利是以公司的股票向股东分派的股利,即按比例向股东派发公司的股票。
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与其他股利大体相同,即减少留存利润,增加股本。其中,重要的问题是股票价值的确定。流行的观点认为应采用公允市价,并假定公司以现行市价出售股票取得现金,并将现金作为股利发放,因此,股利按照市价确定。在确定市价时,应当考虑作为股利发放的股票对市价的影响。股票股利发放较少时,对市价影响不大,股票股利发放较大时,市价就会发生较大幅度的下跌。为此,应当确定股票股利引起市价下跌的幅度,通常以股票股利的数量来划分。
(1)小量股票股利。股票股利小于发行在外股份20%-25%被确定为小量股票股利,并假定小量股票股利对股票的市场价格不产生影响。因此,当公司发放小量股票股利时,应当按照股票的公允市价减少留存利润,按照股票面值增加股本,差额作为股票溢价记入“资本公积”。
(2)大量股票股利。如果发放的股票股利大于或等于发行在外股份的20%-25%,则被确定为大量股票股利,并假定这将会引起市价的急剧下跌。因此,当公司发放大量股票股利时,应当按照股票面值从留存收益转至股本。
★考核知识点: 营业收入、销售折让、现金折扣
附5.64
营业收入在销售成立时实现,这是最普遍的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在确认收入时,应按确定的收入金额借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现金折扣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其通常发生在以赊销方式销售的交易中。这里需要注意现金折扣与商业折扣的区别。所谓商业折扣指企业为促进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商业折扣不影响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因为商业折扣是销货方给购货方提供的一种优惠,不构成最终成交价格的一部分。所以,现金折扣与商业折扣有两点不同:第一,目的不同;第二,发生的时间不同。
企业在确定商品销售收入金额时,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不予考虑可以预计发生的现金折扣,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发生的财务费用,也就是将现金折扣视为企业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因而要求企业采用总额法对现金折扣进行会计处理。
销售折让指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企业将商品售给买方后,如买方发现商品在质量、规格上不符合要求,可能要求销售企业在价格上给予减让。销售折让可能发生在企业确认收入之前,也可能发生在企业确认收入之后。在企业确认收入前发生折让的处理类似于商业折扣的处理,而发生在收入确认后的销售折让应在实际发生时冲减发生当期的收入。
★考核知识点:分期销售
附5.65
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应收合同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合同价款的公允价值,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确定。应收的合同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在合同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实际利率是具有类似信用等级的企业发行类似工具的现时利率,或将应收合同价款折现为商品现销价格时的折现率。
★考核知识点:销售折扣
附5.66
现金折扣指销售方为鼓励购买方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购买方提供的债务扣除。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
★考核知识点:劳务收入
附5.67
对于持续一段时间,但开始与完成在同一会计期间的劳务,企业产生提供劳务相关支出时,借记“劳务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劳务完成确认劳务收入时,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同时,结转相关劳务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劳务成本”科目。
★考核知识点: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
附5.68
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
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和无形资产出售利得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指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扣除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无形资产出售利得,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价款扣除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
企业确认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比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付账款”等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企业设置“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各项营业外收入。该科目贷方登记企业发生的营业外收入额,期末应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经结转后“营业外收入”科目期末无余额。
★考核知识点: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营业收入、现金折扣
附5.69
★考核知识点: 综合练习
附5.70
为了核算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应设置“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公司经营主营业务而发生的实际成本。月份终了,应根据本月销售的各种产品、提供的各种劳务的实际成本,计算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从“产成品”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与当期的“主营业务收入”相配比。当期的销货退回,可以直接从当月的销售数量中冲减,也可以单独计算本月销售退回的产品成本,借记“产成品”,贷记“主营业务成本”。
企业应设置“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来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这些税费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期末应将“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销售费用是指公司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具体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企业发生的销售费用在“销售费用”科目中核算,借记“销售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科目,登记明细账。“销售费用”科目的借方反映本期实际发生的销售费用,期末将其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 企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包括固定资产发生的日常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更新改造支出、房屋的装修费用等,没有满足固定资产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也属于管理费用。企业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支出,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相关科目。管理费用应按费用种类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这个科目的借方反映本期实际发生的管理费用,期末应将当期发生额全部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公司发生财务费用时,借记“财务费用”,贷记“银行存款”、“预提费用”、“应收账款”等科目;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差额、现金折扣,借记“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财务费用”。
营业外支出是在利润表中列示的损失。“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净支出,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企业发生的营业外支出,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
★考核知识点:利润与利润分配
附5.7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要求,使用“本年利润”账户作为汇总账户进行收入和费用结转。各项收入转入“本年利润”贷方,各项成本费用转入“本年利润”借方。结转完毕,“本年利润”账户若为贷方余额,则为企业当期实现的利润总额,若为借方余额,则为企业当期所发生的亏损总额。上述的本年利润在会计上称为税前利润,再扣除所得税后,“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余额称为税后净利润。年末“本年利润”账户的余额应转入“利润分配”账户,结转后,“本年利润”账户无余额。
企业需要设置“利润分配”帐户来记录和反映利润分配的去向和结构。“利润分配”帐户下设“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应付利润(股份有限公司为”应付股利”)、“未分配利润等”明细帐户。
为了正确划分各个年度的利润和利润分配的界限,在每年的年末,必须对“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帐户的各个明细帐户的期末余额进行结转,将全年实现的利润总额从“本年利润”帐户的借方(或贷方)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帐户的贷方(或借方)。同时,将利润分配中“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股利”等明细帐户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帐户的借方。通过结转,使得“利润分配”帐户的所有明细帐户中,只有“未分配利润”明细帐户有年末余额,这个余额就是年末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当年未分配利润的数字来源。“利润分配”其他各明细帐户年末均无余额。
★考核知识点:所有者权益、利润分配
附5.72
当企业接受投资人以货币资金进行的投资时,企业应以银行的收款单作为原始凭证,以银行收款单日期作为入账日期,以实际收到的货币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当企业接受投资人以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实物进行的投资时,应以实际收到实物的日期作为实收资本的入账日期;以评估确认的价值或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作为实收资本入账价值。其中又分以下为不同的情况:
接受原材料投资。企业接受的原材料投资,其投资额包括不含税的原材料评估价值(如投资协议规定运杂费由受资企业负担,则运杂费应计入原材料价值,但不计入投资额)和增值税两部分。企业应根据不含税原材料评估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根据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根据不含税的原材料评估价值与增值税之和,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接受固定资产投资。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原始价值,记入“固定资产”科目和“实收资本”科目。
当企业接受投资人以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时,应以实际收到、验收确认的日期作为实收资本的入账日期;以评估确认的价值或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作为实收资本入账价值。
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应按投资人持有的比例转增资本。一般企业经批准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应按照实际转增的盈余公积金额,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考核知识点: 利润结转、盈余公积、利润分配
附5.73 综合
★考核知识点:所有者权益、费用、债券
附5.75 综合练习
★考核知识点:利润分配
附5.75
企业设置“利润分配”科目来记录和反映利润分配的去向和结构。“利润分配”科目下设“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应付利润(股份有限公司为”应付股利”)、“未分配利润”等明细科目。
为了正确划分各个年度的利润和利润分配的界限,在每年的年末,必须对“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账户的各个明细账户的期末余额进行结转,将全年实现的利润总额从“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或贷方)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的贷方(或借方)。同时,将利润分配中“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股利”等明细账户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的借方。通过结转,使得“利润分配”账户的所有明细账户中,只有“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有年末余额,这个余额就是年末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当年未分配利润的数字来源。“利润分配”其他各明细账户年末均无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