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20春在线作业2题目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对德性教化的域限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两重,其一是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其二是认为德育是
A.思想品质
B.智慧品质
C.一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各种品质
D.政治品质
2.每位班主任在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参加教育科学研究。要培养有一定教育理论修养, 掌握一定研究方法,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 )班主任。
A.“专业型”
B.“学者型”
C.“通才型”
D.“智慧型”
3.德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德育,对于需要它的主体(人和社会)所具有的
A.特点
B.功能属性
C.内涵
D.性质
4.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教学一词,总是指含有影响性的活动,而人们所说的教育一词,却不总是指含有影响性的活动,而是常被用来指某种影响性的活动对人的( )所具有的意义或所应产生的效应。
A.意志和情感
B.身心发展
C.素质结构
D.知识水平
5.德育方法,其实质就是要解决( )的问题。
A.“教什么”
B.“如何教”
C.“为什么教”
D.“何时教”
6.苏联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认为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是一种教育艺术。这位教育家是 ( )。
A.苏霍姆林斯基
B.凯兴斯太纳
C.凯洛夫
D.巴班斯基
7.教育人道性主要指教师在教育目的上对良好人性发展及其价值的追求,和在( )中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 、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
A.教育过程
B.教学过程
C.工作过程
D.自我发展过程
8.人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心理现象,总是含有
A.社会价值内容
B.兴趣内容
C.认知要求
D.情感体验
9.管理和教育中的激励首先要注意把握好的一个问题是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物质激励和( )的关系。
A.思想激励
B.精神激励
C.机制激励
D.全程激励
10.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 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1.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各种教育因素就会借助( ),不知不觉地作用于学生 ,使他们受到各种熏陶。
A.教学内容
B.活动形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环节以及教师自身的活动
12.品德评价的基本方式 有( )。
A.表扬奖励
B.批评处罚
C.评比
D.操行评定
13.德育途径管理主要是指不断拓宽和广泛开辟德育得以实施的渠道。形成德育途径网络化,在德育途径网络化建设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 些 ?( )
A.要搞好多层次的网络建设
B.要不断强化网络机制,保证网络互相畅通
C.要不断强化教学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D.要注意多种途径相互结合
14.班主任是美的心灵的塑造者,健康个性的培养者,是学生人格的榜样、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是影响学生人生命运的人。作为班主任,必须注意不断提高的工作素质有()。
A.良好的品德素养
B.良好的教育素养
C.良好的知识素养
D.良好的能力素养
15.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的依据是( )。
A.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其所占的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
B.各种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多方面的德育资源
C.各种教学形式和环节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D.教学中的教育力量(教师)最集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能量
16.德育目标价值整合应予把握的几方面问题是
A.个人与社会
B.适应与超越
C.要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D.要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17.现实生活中,人的品德各不相同,表现有多种多样。但品德作为心理与价值的“合金”,其构成的因素是相同的——都是由( )系统相互结合而成。
A.价值内容要素
B.心理要素
C.行为要素
D.兴趣要素
18.本书的编写者认为广义的德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生成长生活的其它品德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哪几项?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法制教育
D.生命教育
19.德育的基本方法有()。
A.心理咨询法
B.说理的方法
C.心理咨询法
D.陶冶教育法
20.本书的编写者以为,德育工作实施的“要紧之处”在于( )。
A.要认识和把握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B.要认识和把握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C.要认识和把握好德育过程内在要素与外在要素的关系
D.要把握好德育专门化和活动化的关系
三、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德育对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其社会化发展方面,而与人的个性 发展无关。
22.发展性的德育目标即指具有终极结果性的德育目标,表示德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所蕴含的人的发展的要求具有“ 完人”的性质。
23.心理要素,即富有社会意义的品德要求,体现为做人的意义和行为规范要求,或是社会道德方面的,或是思想方面的,或是政治方面的,或是法制方面的等等。是品德内化的对象,也是品德表现的社会性内容。
24.人总是按其所获得和所确立的为人处事的意义、义务和规范来生活,尽管各自的选择有别,但大都如此。人的德性总是贯穿人的生活和为人处事的活动中。
25.德性是人要实现真正的善行的内在保证。
26.人思想品德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与人多方面交往中形成的,所以认知性 的德育毫无必要。
27.从社会的意愿来看,教学的教育性无不是社会的意志所使然。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社会就早已按照自己的意志(培养为本社会服务的人),把对人品德方面的要求赋予给了教学
28.看待或衡量学校是否重视德育以及德育效果如何的主要标志,是 德育活动开展的多或少。
29.显性的内容即直接言说或表述价值、或规范问题的内容,它常常被作为人们直接学习或讨论的对象体现出来,或作为直接的学习任务。学校设置的专门的德育课就是较为典型的代表。
30.因为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在其表述上总是把对人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作为其内容的主体。德育与教育目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德育在整体教育中,最能本质地反映整体教育的社会性质,反映整体教育的发展方向。
31.德育目标的选择确立,只有赋予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这样的要求来培养人,才能使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获得强有力的内在把握和坚实的基础。
32.活动的次数多、形式新、规模大,就表明该学校重视德育,德育工作搞得好、有成绩。
33.开放式的德育必须要有开放式的德育工作体制,只有确立开放式德育工作体制,才能强化并保证学校德育的内外结合,形成一体化的德育工作格局。
34.优秀的教育家或学校的领导都从不把校园建设看作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总是把它纳入育人的轨道。因为他们懂得“跟人的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校园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尤应如此。
35.意:即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36.“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的这一说法无疑内含着对德育的关心和重视,其良好的意愿是不能否认的。但这样的提法与教育发展 的社会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37.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往往不会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良好的影响。
38.终极性和发展性目标各有不同的特点,终极性德育目标是系列教育后的最终结果,对实际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原则的意义和指针的意义。
39.进行德育的空间,不只是在以德育自身为目的的专门教育活动方面,也包括日常的整体教育活动方面。
40.尊重关爱学生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 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