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 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A、动机
B、内驱力
C、诱因
D、强化
正确答案:D
( ) 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A、认知
B、学习
C、习惯
D、教学
正确答案:B
教师在学校主要应该充当的角色有:学习的指导者、( )、心理保健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 科研 人员。
A、生活照顾者
B、学生的朋友
C、安全责任人
D、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正确答案:D
( )是指较大儿童(10岁以后)根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是由儿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A、主观道德
B、客观道德
C、他律道德
D、自律道德
正确答案:D
( )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 ,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A、教学目标
B、学习准备
C、教学策略
D、教学评价
正确答案:B
发现学习的作用:能提高智慧的潜力、有利于学会发现探索方法、( )、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 。
A、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
B、有利于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C、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
D、有利于认知策略的掌握
正确答案:C
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是指:
A、认知发展区
B、学习发展区
C、最近发展区
D、智力发展区
正确答案:C
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技能分为( )两类。
A、学习技能和劳动技能
B、连续技能和不连续技能
C、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D、内部技能和外部技能
正确答案:C
( )是指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对学习有一种定向作用。
A、学习准备
B、定势
C、迁移
D、反射
正确答案:B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和( )。
A、智力领域
B、言语领域
C、情感领域
D、态度领域
正确答案:C
学习的最佳时期的研究发现 ,( ) 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A、提前入学
B、早期学习
C、跳级
D、课外辅导
正确答案:B
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 )、监控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 。
A、评价策略
B、计划策略
C、认知策略
D、注意策略
正确答案:B
激发与维持外 来动机的措施( )。
A、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B、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C、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D、适当开展竞赛
正确答案:D
教学的一般过程 可 以 分 为( )。
A、决定教学目标
B、了解准备水平
C、进行教学活动
D、实施教学评价
正确答案:D
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 :
A、生理的个别差异
B、心理的个别差异
C、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D、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正确答案:D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包括.
A、家庭环境的影响
B、学校的作用
C、生理的成熟
D、个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D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包括( )。
A、家庭环境的影响
B、学校的作用
C、生理的成熟
D、个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D
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
A、生理的个别差异
B、心理的个别差异
C、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D、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正确答案:D
复述的 类型有( )。
A、间断性复述
B、精制性复述
C、维持性复述
D、机械复述
正确答案:C
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不同 , 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做笔记对学生的学习很有用处 。( )
奥鹏东师答案q599792222 或请进 opzy.net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冲动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 类型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 部动机。(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理解与表征问题、选择方法、执行方案 、评估结果。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遗忘的进程是均衡的,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就是时间,时间越长,忘得越多。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根据教学评价使用的材料不同 , 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专家与新手在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存在差异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为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进行,布鲁纳提出了使用“先行组织者 ”的教学策略。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崇高的思想品质和高度 的专业知识技能。(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效果律是指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给学生适当的奖励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没有作用 。(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工作记忆的容量无限大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学习理论是指有关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以及制约学习的各种条件的理论探讨和解释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发现学习通常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 、 创 造性和独立学习能力。(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在达到掌握水平之后,再继续进行过度学习,无利于加强记 忆 和 保 持。(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发现学习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 基础。(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讨论的 议题要明确。(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自我效能感 对于努力程度和坚持性没有影响。(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论述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一)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
外部强化可激发外来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目标、反馈、评价、表扬、批评、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
4)适当开展竞赛。
(二)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1)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3)培养学习兴趣。
4)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及其在学校教育上的主张?
正确答案:(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
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柯尔伯格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
3)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
4)道德发展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5)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即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在学校道德教育上的应用
柯尔伯格不仅研究道德发展的理论问题,还强调把他的研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认为道德教育不能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也不能采用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使儿童不断与道德问题相接触的环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接触学校和社会中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失平衡”),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他提出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明辨是非,具有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他提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①一步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使儿童做出越来越成熟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达到清晰理解公正、平等这样的普遍原则;②使儿童获得更高级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并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③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践行更高级的推理能力,去认识、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他还提出道德教育的Ⅰ型模式(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模式,针对第一个目标)和Ⅱ型模式(“公正团体”模式,针对更高的教育目标。
论述遗忘的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如何?
正确答案: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进程。研究结果表明:遗忘并不是人们以前认为的是在记忆以后过了很久才开始的。事实是学习之后遗忘立即就开始了,而且如艾宾浩斯所说的:“开始遗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可见,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材料的性质。一般认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
(2)学习材料的数量。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一次学习的材料越多,遗忘越快,材料少,则遗忘得较慢。
(3)学习程度。对所学习的材料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达到100%的学习程度以后,再继续多学几遍并不是浪费,而是很有必要,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因此,学习不要满足于刚刚记住,但过多的过度学习也是不必要的。实验证明: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
(4)加工程度。学习时是否对所学材料做认知加工,对遗忘有重要影响。单纯地复述材料,保持的效果较差,遗忘较多。经过学习者精制和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慢。
论述如何消除学生的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
正确答案:面对那些因在学习上多次失败而变得自暴自弃,产生无力感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去减轻或消除他们的无力感症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破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
2)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
3)转移学生对失败的注意力。
根据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法:
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5)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论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是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的,在每个阶段上都产生新的反映和活动的再现以及它的系统的改造,这就是他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基本观点。其形成的阶段是:
第一,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个准备阶段,就是要了解、熟悉活动任务,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里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呈现活动的模式,而且要说明活动的目的,客体和方法,就是向学生揭示所定向的学习内容,介绍学习的对象,指出动作中所包括的操作及完成这些操作的程序
第二,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即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表、标本等进行学习。物质活动指运用实物而言。物质化活动是指利用实物的代替物如模象、图片、模式、示意图、图解等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实物的替代品。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都是让学生亲自操作用手来完成的外显活动。这一阶段在智力活动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此阶段的关健,一是展开,二是概括。展开即把智力活动分为若干小的单元;概括指学生在初步掌握展开的外部操作的直观水平上,形成关于智力活动的较为概括的表象。
第三,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是智力技能内化的第二步。此时智力活动已经摆脱了实物或实物的替代物,而代之以外部言语为支持物。它是智力活动形成的一个特殊阶段,是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智力活动转化的开始,是智力活动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四,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它要求对言语机制进行很大地改造。即在出声言语时是眼、口、耳、脑同时协同活动,现在仅是眼、脑同时活动,因而这种言语形式要求学生重新学习和掌握,这一点在儿童学习由朗读过渡到默读时表现得较明显。加里培林认为,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的活动的形成,是活动向智力水平转化的开始。因此,这一阶段在智力活动的形成上同样十分重要。
第五,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是名副其实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压缩和自动化,似乎脱离意识的范畴,脱离自我观察的范围,无论在言语机制和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机制上,外部言语是与他人进行交际的手段,是指向别人的。而内部言语则完全失去了这些功能,是“为自己所用的言语”,是为固定智力过程的个别因素与调节智力过程的进行而服务的,在结构上,常常被简缩得不合语法结构,主要是带有谓语的性质,不再是扩展的与合乎语法的了。
专家与新手在理解和表征问题上存在差异。
正确答案:正确。专家总是纵观整个问题的背景和其中各成分间的关系,因而根据问题解决时所使用的原则或方法来理解问题;而新手却只看到孤立的问题本身或表面,如问题陈述中所使用的词汇和物件等。心理学家们分析,造成专家和新手这方面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他们在长时记忆中对知识的组织形式不同,二是他们能否有效利用工作记忆空间;而这两个原因归根结底又都是由于专家比新手具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所造成的。
由于专家具有丰富、广泛而深入的专业知识,所以他储存的知识是以重新组织过的、富有意义的“组块”形式存在的。每个组块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由于信息以组块形式存在,专家就可以在工作记忆中划出少量空间来保持这些信息量大而数量较少的组块,而用余下的空间来进行信息间的运算和分析。新手们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看不到信息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利用这些联系所组成的“模式”来储存和运算;由于他们只能一个一个单独地储存信息,这势必将花费他们大量的精力和记忆空间,影响了对问题的有效理解和表征。
做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
正确答案:错误。做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做笔记可以引导注意。做笔记能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材料而不是其它材料上,这样就能做到明确重点。
2)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建立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3)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所呈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起外在联系。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没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错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在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对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1)学习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去积极地建构对自己富有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去理解那些用已经组织好的形式传递给他们的知识。(2)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即学习这一特殊的建构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是一种高度了的社会行为。(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
知识或信息一旦进入长时记忆就不会再遗忘。
正确答案:错误。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记忆贮存形式都有信息的丧失。如果学生不对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给以快速的注意,它便消失且不能恢复。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经复述能被保留,否则的话,信息将被替换掉或被清洗掉而不能恢复。信息经过复述或组织而进入长时记忆后,仍将出现遗忘。为什么会出现遗忘呢?
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干扰造成的。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信息丧失。实验研究表明,干扰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另一种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叫倒摄抑制。另一种观点认为遗忘和提取失败有关。许多研究者认为,当遗忘发生时,学习者并非真的“失去”了信息,而是学习者不能提取信息。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贮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舌尖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贮存时没有做适当的加工或者找不到适当的回忆线索。
工作记忆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工作记忆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保持时间短。对新信息的保留大约是10至20秒(E.Gagne etal,1993)。超过这一时间,信息或者消失,或者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转入长时记忆。由于工作记忆对信息的保留时间短,因而也被称作短时记忆。比如,用过陌生电话号码后,如果不加复述,它很快便从记忆中消失。
第二,容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G.Miller,1956)。由于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少量的信息,因此,它成了“信息加工的瓶颈”(E.Gagne etal,1993)。比如,一次记忆的陌生电话号码超过9位,除非你用笔记下来,否则你可能记不住或记错。
第三,信息处于激活状态。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正在被个体意识着、思考着、使用着。当你听课时,阅读并理解文章时、解决数学问题时,你便正在使用你的工作记忆。因此,工作记忆是完成各种心理操作的“工作台”。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
(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正确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 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机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被期望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被期望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倾向,在智商为中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而且,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智力更活跃等倾向。
做笔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正确答案:1)做笔记可以引导注意。做笔记能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材料而不是其它材料上,这样就能做到明确重点。
2)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建立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3)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所呈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起外在联系。
如何确定讨论的题目?
正确答案:(1)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抓住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讨论题目应难易适度。
简述合作技能的意义?
正确答案: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二,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第三,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合作成员的作用。
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正确答案: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首先,教师自已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其次,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伴榜样。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5)给学生以适当奖励。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对学行进行奖励,奖励便成为学生进步的标志,学生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增强自我效能。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简述抗拒诱惑实验,它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该实验为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所做。被试为5岁儿童,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儿童带入放有玩具的房间,让他们参观,并告诉儿童说:“这些玩具禁止玩,但可以翻字典。第二阶段,让儿童看一部短的影片。这时,儿童被分为三组,一组为榜样奖励组,看到的影片是:一个男孩在玩一些被告知不准玩的玩具,不久,男孩的妈妈进来了,夸奖他并和他一起玩;一组为榜样训斥组,看到的影片是:男孩在玩被禁止的玩具,男孩的妈妈进入房间后,严厉训斥孩子违反禁令,男孩显出害怕的样子;第三组为控制组,不看影片。第三阶段,让每个孩子都在有玩具的房间单独呆15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发现:第一组儿童很快屈从于诱惑,约在80秒后便动手玩玩具;第二组儿童能克制7分钟,有的甚至坚持完15分钟而不去玩玩具;第三组即控制组儿童平均克制约5分钟。
这一实验说明:抗拒诱惑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习和改变。
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正确答案:(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当时时处处加强道德修养。
(2)培养良好的 HYPERLINK “G:路海东Myweb5renzhinenglimc.htm” 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对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教师衣着打扮要整洁朴素,切忌赶时髦,穿奇装异服;举止姿态要自然而大方,平静而安详,沉稳而端庄,注意“身教”的效果;要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谈吐文雅,彬彬有礼。
(4)给学生以良好的 HYPERLINK “G:路海东Myweb5diyiyinxiangmc.htm” 第一印象
教师应高度重视第一次与学生见面,力争在第一堂课从各方面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如教师头几节课的准备充分、态度沉着自然亲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心理定势”,形成初步威信。
(5)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除了扮演权威者角色之外,还应当扮演朋友和知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促进者,使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真正的、可信赖的朋友和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