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与招聘1166》21春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关于工作说明书的编写,错误的是( )。
A.对于基层员工工作的描述应更具体、详细
B.工作职责的罗列应该符合逻辑顺序
C.使用语言应该尽量用专业化的语言
D.可以用完成某项职责所用的比重来说明该职责的重要性
2.目前,各种劳务派遣组织提供的劳务人员属于()。
A.加班
B.租赁员工
C.转包
D.工作的重新设计
3.( )是用预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来获取工作分析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工作分析的目的。
A.问卷法
B.访谈法
C.典型事例法
D.工作日志法
4.岗位分析的主要收集者不包括( )。
A.岗位分析专家
B.工作岗位的任职者
C.工作任职者的上级主管
D.工作任职者的同事
5.人力测评中了解人际关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A.集体面试
B.资历审核
C.文件筐测验
D.无领导小组讨论
6.以操作机械设备为主的岗位,应采用()进行工作分析。
A.现场观察法
B.调查问卷法
C.工作日志法
D.典型事件法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部招聘的优点的是( )。
A.增强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
B.易于接触本行业优秀人才
C.易于创造员工内部和谐关系
D.经济实惠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访谈法的优点的是( )。
A.可收集较多信息
B.应用面广
C.能省工作时间
D.得到的信息具体准确
9.面试中的“晕轮效应”表现为( )。
A.考官对应聘者与自己类似感兴趣
B.考官没有将有关应聘者的信息整合起来
C.考官只用一方面的特性来判断应聘者的整体素质分数
D.考官第一眼就基本判断是否录取该应聘者
10.( )是在进行工作分析时必须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A.工作描述
B.工作权限
C.工作名称
D.工作目的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奥鹏川大答案q599792222 或请进 opzy.net
的企业内部因素的是( )。
A.企业发展方向
B.财务预算
C.员工合同终止
D.企业规模
12.最常用的平衡人力短缺的方法是()
A.外部招聘
B.内部招聘
C.内部晋升
D.技术培训
13.低成本战略的公司所采取的薪酬策略一般为( )。
A.跟随型薪酬策略
B.领先型薪酬策略
C.滞后型薪酬策略
D.混合型薪酬策略
14.人员配置的目的是通过( )的配合以及人与人的协调充分开发利用员工,实现组织目标。
A.人与人
B.积极
C.人与事
D.有效
15.职能工作分析方法其主要分析方向集中于( )。
A.工作本身
B.职员本身
C.企业文化
D.工作环境
16.在人员选择过程中,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而言,()远比他的学历更重要。
A.工作态度
B.工作表现
C.工作业绩
D.工作经历
17.下列选项中,一般不属于用人部门经理的主要责任的是( )。
A.制定招聘计划
B.草拟职位描述和任职资格
C.决定获取候选人的渠道和方法
D.最终作出录用决定
18.( )是指那些绝大多数初学者或者较低层次的员工都希望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也有可能达到的工作岗位。
A.一般岗位
B.管理岗位
C.关键岗位
D.初级岗位
19.关于人员招聘与选拔,表述正确的是( )。
A.结构化面试之前需要先对考官进行培训
B.如果应聘者通过结构化面试,下一步就是履行复查
C.递交申请材料的应聘者都应给予参加预备性面试的机会
D.职业心理测试必须由人力资源部与其他各部门经理共同完成
20.为使招聘效率更高,组织应在人才供给的( )时入场招聘
A.低谷
B.不足
C.高峰
D.短缺
二、多选题 (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21.任职资格分析包括( )。
A.必备知识分析
B.必备智力分析
C.必备经验分析
D.必备能力分析
E.必备心理素质分析
22.猎头公司一般适用于( )的获得。
A.一般劳务人员
B.初级技术人员
C.高级技术人员
D.高级管理人员
23.一般情况下,根据()选择发布信息媒体。
A.媒体的特点
B.媒体的广告定位
C.媒体的历史
D.媒体的受众特点
E.媒体的质量
24.在专业杂志上刊登招聘广告,比较适用的情况有( )。
A.候选人地区颁布较广
B.组织需要迅速扩大影响
C.流失率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D.空缺岗位并非迫切需要补充
E.候选人相对集中于某个专业领域
25.工作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
A.环境因素
B.文化因素
C.组织因素
D.财务因素
E.行为因素
三、判断题 (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
26.财务预算对人才招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影响。
27.单位的招聘成本不包括招聘专员的工资、福利在内。
28.人员选拔是招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其技术性较强,难度不大。
29.人才是否要流动,怎样流动,既取决于他在某组织或岗位中能否发挥才能,也取决于能否得到与其贡献相适应的劳动报酬。
30.从总体上说,离职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岗位与人员更好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