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春学期(高起本:1709-2103、专升本/高起专:1909-2103)《社会福利理论与慈善事业》在线作业-0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96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新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模式转型以及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由()的改革发端。
A.国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B.社会福利企业
C.社区服务
D.养老服务机构
2.集中供养服务除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个别孤老以外,其他入住老人一般都由()承担养老费用。
A.政府
B.社区
C.机构
D.自己或家庭
3.()部门作为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了提供残疾人部分福利服务和资金保障的职能。
A.卫生
B.劳动保障
C.民政
D.环保
4.个体或团体义务将自己的东西卖出去,然后用得来的钱用在事先定好的某个慈善或公益事业上。目的是为正义和公共利益事业筹款,所得的钱全无偿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或地区。这种参与慈善的方式被称为()
A.义卖
B.义演
C.义拍#义唱
5.城市贫困人口中“三无人员”不包括()。
A.无儿无女
B.无依无靠
C.无劳动能力
D.无生活来源者
6.2006年,民政部启动了“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力争用()年时间,在全国每个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建设和完善集抚养、救治、教育、康复、特教功能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
A.3
B.5
C.6
D.10
7.我国的机构养老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村主要的养老服务机构是敬老院,集中供养()。
A.“三无”老人
B.身体残疾老人
C.五保户
D.智力障碍老人
8.居家养老,主要立足于约占全国老年人口()的低龄和健康老人的福利服务需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强化的养老模式。
A.25%
B.50%
C.75%
D.85%
9.到了()朝,育婴一事开始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无论是从重要性还是普及性而言,育婴堂是仅次于养济院的福利机构。
A.汉
B.宋
C.明
D.清
10.()年3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
A.1984
B.1986
C.1987
D.1988
11.下列选项中不是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的是()。
A.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渐高.
B.志愿组织发展迅猛
C.志愿服务国际交往日渐增多.
D.志愿服务已经成熟
12.出自对人类的普遍的爱而产生的捐款捐物给需要的人的自觉心理反应是()。
A.志愿服务
B.慈善意识
C.慈善救助
D.社会捐赠
13.由政府倡导的在某一时间段内的集中统一捐赠属于()。
A.应急性捐赠
B.集中性捐赠
C.经常性捐赠
D.个人性捐赠
14.旨在把散布于海内外的一切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纳起来,再通过运作,全部用于最困难最需要发展的边缘地区,向最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关爱和温暖,起到“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作用,该基金会是()。
A.爱德基金会
B.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
C.中国青少年基金会
D.中华慈善总会
15.北京市东城区实施养老服务区别对象分类购买,对特殊老人的(),对一般困难老人的()以及普通老人的()。
A.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服务
B.无偿服务、有偿服务、低偿服务
C.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无偿服务
D.低偿服务、无偿服务、有偿服务
16.企业与第三方组织(包括政府部门、慈善组织、商业伙伴等等)共同设计慈善项目,实施慈善行为。这种类型的慈善机构属于()。
A.全权委托型
B.合作开放型慈善机构
C.独立运作型慈善机构
D.综合运作型
17.()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团体出于爱心,自愿无偿地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单位、某个群体或个人捐赠财产进行救助的活动。
A.志愿服务
B.慈善意识
C.慈善救助
D.社会捐赠
18.“文化大革命”后八年,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恢复。其中,()社会福利事业恢复发展最快。
A.老年人
B.残疾人
C.儿童
D.妇女
19.以下关于积极开展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工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特殊教育工作
B.规范工作方法,开展统一标准的特殊教育工作
C.构建社区平台促进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特教工作的开展
D.培育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特殊教育
20.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提出“以儿童的()为首要考虑”。
A.最大利益
B.根本利益
C.基本利益
D.核心利益
二、多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建立慈善评估机制是慈善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评估机制的作用包括()。
A.规范作用
B.指导作用
C.评价作用
D.激励作用
22.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包括()。
A.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为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B.我国社会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
C.全社会慈善意识进一步增强,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D.我国全民已经具备慈善意识,每个人都在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23.目前,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的主要形式是()。
A.医疗服务
B.康复服务
C.托老服务
D.上门服务
24.城市贫困人口中“三无人员”包括()。
A.无儿无女
B.无依无靠
C.无劳动能力
D.无生活来源者
25.福利机构身兼两职,承担了()和()的双重任务。
A.家庭亲情教育
B.社区教育
C.政治教育
D.学校教育
26.慈善事业的功能包括()。
A.稳定功能
B.监督功能
C.教化功能
D.再分配功能
27.2009年6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制定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的指导意见》,建议全国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包括在院儿童的()等。
A.伙食费
B.教育费
C.大病医疗救助费
D.寄养家庭劳务费
28.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家庭养育为基础符合我国国情和孤儿的成长需要。家庭养育的形式主要有()。
A.亲属抚养
B.收养
C.家庭寄养
南开答案请进:opzy.net或请联系微信:1095258436
D.类家庭养育
29.家庭寄养模式下,福利机构同寄养家庭签订协议,按一定标准支付给家庭被寄养儿童的()。
A.生活费用
B.医疗费用
C.教育费用
D.寄养家庭的劳务费用
30.民政部以1984年福建漳州全国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改革整顿工作经验交流会为契机,制定了社会福利事业“三个转变”的重要战略,即(),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全面改革。
A.进一步向国家、集体、个 人一起办的体制转变
B.进一步向普惠型转变
C.进一步向福利型转变
D.进一步向供养康复型转变
31.政府采购原则包括()。
A.公开透明
B.公平竞争
C.公正
D.诚实信用
32.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
A.需要慈善帮助的人员种类多,数量庞大
B.慈善募捐能力不强
C.各地慈善事业发展不均衡
D.慈善组织自身存在问题
33.居家养老在我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我国应当长期坚持的养老模式,这主要是因为:()。
A.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B.符合我国的传统观念
C.有利于发挥家庭的优势
D.适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
34.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流动日趋频繁,家庭规模逐步缩小,()日益增多。
A.城市独居老人
B.农村留守儿童
C.农村留守老人
D.孤儿
35.1982年4月,民政部发出《关于<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其中规定对不同收养对象的具体工作方针为:()。
A.对老人以养为主,妥善安排其生活
B.对健全儿童是养、教并重
C.对残缺、呆傻儿童是养、治、教相结合
D.对精神病人是养、治结合,并且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药物、文娱、劳动和教育的综合治疗
36.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等服务,并为残疾人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A.就业信息
B.职业培训
C.职业康复训练
D.职业介绍
37.培育慈善组织的方法包括()。
A.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B.努力构建政府与慈善组织的互动合作关系
C.要致力于培育适应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慈善组织
D.积极研究促进慈善组织注册、监管的方式方法
38.社会分配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
A.以竞争为动力的分配
B.以公平为原则的分配
C.以道德为动力的分配
D.以公益为目的分配
39.清朝弃婴现象严重,尤其是溺毙女婴,其原因包括()。
A.家庭赤贫
B.自然灾害
C.北方多地嫁妆过高
D.重男轻女
40.为了保证招标评审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工作,应当()。
A.选好评委
B.定好规章
C.程序公正
D.资助透明
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41.我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从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提出与制定开始的。
42.城市贫困人口包括“三无人员”、企业下岗职工、贫困退休人员和特困职工、外来农民打工者。
43.公益事业是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主要包括自来水生产供应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等。
44.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以“帮助人在尊严中发展、激发人在发展中奉献”为使命的基金会是中华慈善总会。
45.民国时期的儿童福利服务,主要来源于一些西方国家的教会在中国开办的育婴堂和孤儿院。
46.残疾人社会福利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大体包括国家对残疾人在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等方面的特殊保障。
47.特教的目的除了一般的教育外,还要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心理辅导,促进他们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8.清朝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灾荒救济;另一类是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49.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国有养老机构的运营和管理,一些地方立足实际,采取委托经营、合资合作、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增强了国办养老机构的生机和活力。
50.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它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