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
共50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40题,80分)
1.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_________。
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忠实取向
D、背离取向
2.新课程强调:
A、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B、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C、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D、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3.维果茨基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其实质在于创造_________。
A、实际发展区
B、潜在发展区
C、最近发展区
D、远景发展区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___________。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_________。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6.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________。
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
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
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
7.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__________。
A、复习
B、实践
C、方法
D、拓展
8.“有意义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
A、布卢姆
B、麦克尼尔
C、马斯洛
D、奥苏伯尔
9.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0.“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__________。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1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不是________。
A、学校教学
B、教学规律
C、教学现象
D、教学问题
12.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3.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___________》。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4.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___________。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5.下列各项中_________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福师答案请进:opzy.net或请联系微信:1095258436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16.__________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17.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B. 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C. 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D. 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18.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_________。
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19.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__________。
A、决策研究的整合
B、理解研究的整合
C、实施研究的整合
D、评价研究的整合
20.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_________。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21.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_________。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22.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_____。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23.“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24.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这种课程开发的模式为__________。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情境模式
D、批判模式
25.()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A、专业精神
B、奉献精神
C、舍己精神
D、具有爱心
26.下述表述中不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D、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
27.下列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主要联系的表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___________。
A、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B、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在方向、性质上是一致的
C、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D、教学目标具有终极性意义
28.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___________。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9.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_________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30.为了明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二维图表”形式。构成此“二维图表”的分别是_________。
A、教师和学生
B、社会和生活
C、目标和过程
D、行为和目标
3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___________。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32.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不包括____________。
A、课程目标
B、学生需要
C、社会需要
D、教师计划
33.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___________。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3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_________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35.“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_________。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36.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是:
A、教育思想
B、专业精神
C、教育智慧
D、专业人格
37.培养目标所具有的性质是:
A、终极性
B、时代性
C、学科性
D、活动性
38.“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__________。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39.“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_________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4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对教师劳动的_________的描述。
A、长期性
B、连续性
C、广泛性
D、间接性
二、多选题(共10题,20分)
1.教育评价包含()方面。
A、客观描述
B、价值判断
C、增值探索
D、成绩评价
2.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
A、强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B、强化评价的选拔功能
C、体现过程性:过程——结论
D、关注差异(性):多元智慧 同学科的学习差异——基本共同要求
3.我国传统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有()
A、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
B、名不副实的“教育实验”
C、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D、教师的“平庸化”现象
4.新课程生活性的教学理念在理论上强调:
A、教学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
B、教学注重从学生经验出发
C、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融合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
5.价值观判断标准中的定量标准包括:
A、绝对参照标准
B、相对参照标准
C、价值引导(向导)
D、个体内差异参照标准
6.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界定,界定方式为:
A、课程作为学科。
B、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C、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D、课程作为经验。
7.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A、实践性
B、关联性
C、统一性
D、内在联系
8.选择案例的要求有:
A、趣味性
B、代表性
C、典型性
D、针对性
9.教育目的的特性是:
A、终极性
B、本体性
C、超越性
D、时代性
10.骨干教师的素养,包括:
A、政治向度
B、哲学向度
C、文化向度
D、经济向度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
共50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40题,80分)
1.下述表述中不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D、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______。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________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_________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5.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_________。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6.__________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7.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________。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8.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__________。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9.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10.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
A、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B、有助于了解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细节问题
C、考察课程教材对教师实现和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D、有助于在课堂上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信息
11.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12.()以愚蠢教人。
A、巫师
B、教书匠
C、能师
D、庸师
13.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_________。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4.要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实现__________。
A、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B、当代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统一
C、学科发展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D、社会生活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15.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我们怎样思维》
16.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核心点)是:
A、学校功能重建
B、学校制度文化重建
C、学校精神文化重建
D、学校物质文化重建
17.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_________。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18.“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9.“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_________。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0.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________。
A、比较组织者
B、陈述性组织者
C、说明性组织者
D、先行组织者
21.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___________。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2.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__________。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23.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________。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__________。
A、复习
B、实践
C、方法
D、拓展
25.__________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6.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___________》。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27.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__________。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8.为了明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二维图表”形式。构成此“二维图表”的分别是_________。
A、教师和学生
B、社会和生活
C、目标和过程
D、行为和目标
29.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
A、教育思想
B、专业精神
C、教育智慧
D、专业人格
30.按照有没有固定的和限制性的答案,可将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和__________。
A、半封闭性试题
B、开放性试题
C、半开放性试题
D、开放性与封闭性结合试题
31.“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__________。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32.下列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主要联系的表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___________。
A、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B、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在方向、性质上是一致的
C、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D、教学目标具有终极性意义
33.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_________。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34.教学目标所具有的性质是:
A、终极性
B、时代性
C、学科性
D、活动性
3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________。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36.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是:
A、教育思想
B、专业精神
C、教育智慧
D、专业人格
3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__________。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38.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__________。
A、决策研究的整合
B、理解研究的整合
C、实施研究的整合
D、评价研究的整合
39.下列各项中_________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40._________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二、多选题(共10题,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突显)健全的价值观的是:
A、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B、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C、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D、“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校内学业考试以测量性为基础,突显教育性,其基本要求是:
A、命题指导思想要端正,考试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
B、试题应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独立见解
C、注重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
D、必须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3.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___________。
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服务
D、信息技术教育
4.行动研究即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其特点可概括为教师()的研究。
A、在教育教学中
B、为了教育教学
C、通过教育教学
D、达到教育教学
5.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发展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经济原则
D、教学最优化原则
6.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叙事”型的两类文章:
A、学习叙事
B、教学叙事
C、生活叙事
D、成长叙事
7.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有__________。
A、实践性
B、开放性
C、自主性
D、生成性
8.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为:
A、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B、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 本身的价值
C、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整合
D、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9.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样三种精神:
A、敬业精神
B、人文精神
C、时代精神
D、科学精神
10.对话的一般方式有:
A、信息交换
B、经验共享
C、深度会谈
D、专题讨论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
共50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40题,80分)
1.__________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_________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3.“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4.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__________。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5.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___________。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6.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B. 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C. 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D. 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7.教学目标的功能是_________。
A、支配、调解、评价
B、支配、调解、控制
C、调解、控制、评价
D、支配、评价、控制
8.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_________。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___________》。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______。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11.__________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12.“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__________。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13.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_________。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14.学习方式转变意味着:
A、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
B、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
C、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
D、强调由单一形转向多样性
1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_________。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16._________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7.“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__。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18.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_________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9.按照有没有固定的和限制性的答案,可将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和__________。
A、半封闭性试题
B、开放性试题
C、半开放性试题
D、开放性与封闭性结合试题
20.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_________。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21.下列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主要联系的表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___________。
A、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B、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在方向、性质上是一致的
C、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D、教学目标具有终极性意义
22.“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__________。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23.()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A、专业精神
B、奉献精神
C、舍己精神
D、具有爱心
24.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5.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学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
A、合作学习
B、探究学习
C、竞争学习
D、自主学习
26.“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________。
A、体验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7.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8.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9.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_______。
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30.“有意义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
A、布卢姆
B、麦克尼尔
C、马斯洛
D、奥苏伯尔
31.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___________。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33.“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3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对教师劳动的_________的描述。
A、长期性
B、连续性
C、广泛性
D、间接性
35.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________。
A、比较组织者
B、陈述性组织者
C、说明性组织者
D、先行组织者
36.“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_________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37.__________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38.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我们怎样思维》
39.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核心点)是:
A、学校功能重建
B、学校制度文化重建
C、学校精神文化重建
D、学校物质文化重建
40.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二、多选题(共10题,20分)
1.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是()
A、先进和与时俱进
B、代表先进、理想、未来
C、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D、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2.日常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是:
A、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进行,检查评估教学质量和水平
B、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保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学力
C、贯穿教育过程始终,为教育教学服务,成为教育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
D、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
3.新课改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是________。
A、自主学习
B、探究学习
C、合作学习
D、发现学习
4.写好案例的关键是:
A、具有优秀的文笔
B、选择复杂的情境
C、揭示人物的心理
D、具有独到的思考
5.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________。
A、统一性
B、连续性
C、序列性
D、整合性
6.新课程是从哪些关系来理解学生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的?
A、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B、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C、学生与国家的关系
D、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7.关于师生关系理论,“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A、杜威
B、洛克
C、布鲁姆
D、卢梭
8.教育思想包括:
A、教育信仰
B、教育认识
C、教育观念
D、教育理念
9.发现学习形式上表现为:
A、读书(指导)法
B、自学法
C、探究性学习
D、研究性学习
10.教育观念是()
A、具有态度倾向和情感色彩的认识
B、伴随认识活动的体验的
C、有正向的
D、有反向的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
共50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40题,80分)
1.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_________。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2.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__________。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3.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_________。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试验研究
4.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习者、学科内容和________三个方面。
A、生活经验
B、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
C、指导者
D、学习环境
5.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学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
A、合作学习
B、探究学习
C、竞争学习
D、自主学习
6.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_________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7.“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__________。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8.“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__。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9.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不包括____________。
A、课程目标
B、学生需要
C、社会需要
D、教师计划
10.________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_________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12.教学目标所具有的性质是:
A、终极性
B、时代性
C、学科性
D、活动性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对教师劳动的_________的描述。
A、长期性
B、连续性
C、广泛性
D、间接性
14.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这种课程开发的模式为__________。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情境模式
D、批判模式
15.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___________》。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6.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__________。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17.()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A、专业精神
B、奉献精神
C、舍己精神
D、具有爱心
18.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________。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_________。
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20.为了明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二维图表”形式。构成此“二维图表”的分别是_________。
A、教师和学生
B、社会和生活
C、目标和过程
D、行为和目标
21.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________。
A、比较组织者
B、陈述性组织者
C、说明性组织者
D、先行组织者
22.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___________。
A、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
B、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
C、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
D、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
23.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的教学机器,使学生能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__________。
A、机器教学
B、程序教学
C、强化教学
D、编程教学
24.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
A、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B、有助于了解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细节问题
C、考察课程教材对教师实现和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D、有助于在课堂上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信息
25.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___________。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26.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7.学习方式转变意味着:
A、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
B、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
C、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
D、强调由单一形转向多样性
28.“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29.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___________。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30.“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_________。
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3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32.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___________。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33.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4.()以愚蠢教人。
A、巫师
B、教书匠
C、能师
D、庸师
35.下述表述中不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D、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
36.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_____。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37.培养目标所具有的性质是:
A、终极性
B、时代性
C、学科性
D、活动性
3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39.要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实现__________。
A、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B、当代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统一
C、学科发展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D、社会生活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40.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_________。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二、多选题(共10题,20分)
1.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是:
A、教学是课程执行、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B、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
C、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D、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智慧它分为内容类智慧和方法类智慧。其中前者是学科专业素养,它要求:
A、绝招
B、深刻
C、独到
D、广博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
A、原有认知结构
B、有在接受学习中贯穿发现学习的思想
C、有意义学习心向
D、有在发现学习中采用接受学习的形式
4.校本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学校,其中宏观和长远层面的目的包括:
A、应对新课程的各种挑战
B、学校的个性化、人本化、特色化建设
C、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D、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
5.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有__________。
A、实践性
B、开放性
C、自主性
D、生成性
6.下列选项关于传统教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B、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C、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D、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7.在确立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时,应处理好那些问题?
A、评价标准与评价目的的关系问题
B、评价标准的广度与深度问题
C、评价标准的具体明确性问题
D、评价问题的可测量性
8.实行三级课程政策的意义有()
A、国家、地方、学校、师生共建课程
B、从课时固定制→课时比例制
C、15-20%的课时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
D、教材的多样化与选择性
9.新教学观应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__。
A、个性教育与个体的社会化
B、儿童行为障碍及其矫正
C、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D、提倡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10.自主学习的特性是:
A、主体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受动性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
共50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40题,80分)
1.“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__。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2.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不是________。
A、学校教学
B、教学规律
C、教学现象
D、教学问题
3.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________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对教师劳动的_________的描述。
A、长期性
B、连续性
C、广泛性
D、间接性
5.下述表述中不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D、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______。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8.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评价的_________。
A、目标取向
B、过程取向
C、主体取向
D、客体取向
9.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
A、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B、有助于了解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细节问题
C、考察课程教材对教师实现和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D、有助于在课堂上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信息
10.学习方式转变意味着:
A、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
B、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
C、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
D、强调由单一形转向多样性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_________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________。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13._________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4.按照有没有固定的和限制性的答案,可将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和__________。
A、半封闭性试题
B、开放性试题
C、半开放性试题
D、开放性与封闭性结合试题
15.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________。
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6.“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_________。
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1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_________。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18.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B. 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C. 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D. 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19.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
A、教育思想
B、专业精神
C、教育智慧
D、专业人格
20.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核心点)是:
A、学校功能重建
B、学校制度文化重建
C、学校精神文化重建
D、学校物质文化重建
21.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_____。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___________。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_________。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试验研究
24.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________。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5.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习者、学科内容和________三个方面。
A、生活经验
B、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
C、指导者
D、学习环境
26.“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27.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__________。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28.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__________。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9.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_________。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30.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___________。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31.在教师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称为________。
A、合作学习
B、分组学习
C、个别学习
D、同步学习
32.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__________。
A、复习
B、实践
C、方法
D、拓展
33.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34.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5.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_________。
A、附带学习
B、附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36.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___________。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37.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_________。
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38.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________。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39.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___________。
A、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
B、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
C、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
D、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
40.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二、多选题(共10题,20分)
1.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时代精神)体现在那里?
A、健全的价值观
B、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C、创新意识和能力
D、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2.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_________。
A、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B、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C、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D、传统学习方式与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3.教育思想包括()
A、教育认识
B、教育观念
C、教育理念
D、教育哲学
4.自主学习包括_______。
A、发现学习
B、主动学习
C、独立学习
D、元认知监控学习
5.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
A、把教师学科化(工具化而非学者化)
B、以学科为本位,造成对人性的肢解
C、重认知、轻情感
D、重教书、轻育人
6.敬业精神包括:
A、乐业
B、勤业
C、创业
D、献业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分别是_________。
A、改革本身的因素
B、学校内部的因素
C、学校外部的因素
D、学校实施的因素
8.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_________三种形态。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义课程
D、广域课程
9.多元智力包括:
A、言语/语言智力
B、视觉/空间关系智力
C、音乐/节奏智力
D、自我反省智力
10.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转变表现为:
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