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共25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60分)
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 )
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
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
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
B、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C、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
D、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
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B、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
C、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D、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
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
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
B、佛教的适应性
C、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D、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
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
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
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
D、是否要尊长听君
7.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 )的翻译。
A、绮
B、秦
C、羌
D、茶
8.郑和到达各国的第一件事就是( )。
A、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B、赠送礼物
C、进行贸易活动
D、武力征服
9.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吐鲁番
10.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 )
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
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
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
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1.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 )。
A、《古事记》
B、《日本书纪》
C、《怀风藻》
D、《枕草子》北语答案请进:opzy.net或请联系微信:1095258436
12.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
A、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
B、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C、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
D、《汉书》按生产生活方式把西域诸国分为土著与行国
13.对唐朝盛世景象叙说不正确的是( )
A、唐长安城里外国人在城里都有自己的居住区,享受一定的治外法权
B、在唐的侨民以波斯人最多
C、唐朝一般让外国人穿自己民族的服饰,以示区别,不与华人混同
D、昭武九姓曾经是月氏人
14.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朱士行是中国僧人中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得大批佛教经典原本的人
B、玄奘译经的基本程序,中国翻译史上称为“汉唐旧法”
C、义净印度之游走的是海路,他还著有《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
D、法显的《佛国记》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15.以下不属于弥生飞跃的表现的是( )
A、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到农耕水稻
B、体貌由单眼皮变为双眼皮
C、工具由新石器、金石并用发展到铁器
D、人身材变高
二、判断题(共10题,40分)
1.南怀仁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A、错误
B、正确
2.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后来经西域传入国内。
A、错误
B、正确
3.大乘佛教保持佛教原来的教义,以正统自居,以释迦牟尼为佛主,注重佛教的仪式崇拜,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A、错误
B、正确
4.“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中,一般假名表示主要的、中心的意思,汉字起到语法的作用。
A、错误
B、正确
5.“丝绸之路”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创的。
A、错误
B、正确
6.郑和,汉族,原名马三保,明朝航海家。
A、错误
B、正确
7.“也里可温”是蒙古语中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A、错误
B、正确
8.火药的制作方法传入阿拉伯地区,是由蒙古人攻打那里带去的。
A、错误
B、正确
9.东汉王充的《论衡》指出磁石的指极性,对“司南”做了描述。
A、错误
B、正确
10.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A、错误
B、正确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共25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60分)
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 )
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
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
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
B、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C、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
D、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
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B、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
C、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D、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
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
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
B、佛教的适应性
C、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D、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
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
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
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
D、是否要尊长听君
7.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 )的翻译。
A、绮
B、秦
C、羌
D、茶
8.郑和到达各国的第一件事就是( )。
A、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B、赠送礼物
C、进行贸易活动
D、武力征服
9.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吐鲁番
10.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 )
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
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
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
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1.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 )。
A、《古事记》
B、《日本书纪》
C、《怀风藻》
D、《枕草子》
12.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
A、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
B、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C、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
D、《汉书》按生产生活方式把西域诸国分为土著与行国
13.对唐朝盛世景象叙说不正确的是( )
A、唐长安城里外国人在城里都有自己的居住区,享受一定的治外法权
B、在唐的侨民以波斯人最多
C、唐朝一般让外国人穿自己民族的服饰,以示区别,不与华人混同
D、昭武九姓曾经是月氏人
14.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朱士行是中国僧人中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得大批佛教经典原本的人
B、玄奘译经的基本程序,中国翻译史上称为“汉唐旧法”
C、义净印度之游走的是海路,他还著有《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
D、法显的《佛国记》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15.以下不属于弥生飞跃的表现的是( )
A、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到农耕水稻
B、体貌由单眼皮变为双眼皮
C、工具由新石器、金石并用发展到铁器
D、人身材变高
二、判断题(共10题,40分)
1.南怀仁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A、错误
B、正确
2.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后来经西域传入国内。
A、错误
B、正确
3.大乘佛教保持佛教原来的教义,以正统自居,以释迦牟尼为佛主,注重佛教的仪式崇拜,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A、错误
B、正确
4.“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中,一般假名表示主要的、中心的意思,汉字起到语法的作用。
A、错误
B、正确
5.“丝绸之路”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创的。
A、错误
B、正确
6.郑和,汉族,原名马三保,明朝航海家。
A、错误
B、正确
7.“也里可温”是蒙古语中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A、错误
B、正确
8.火药的制作方法传入阿拉伯地区,是由蒙古人攻打那里带去的。
A、错误
B、正确
9.东汉王充的《论衡》指出磁石的指极性,对“司南”做了描述。
A、错误
B、正确
10.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A、错误
B、正确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共25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60分)
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 )
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
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
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
B、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C、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
D、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
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B、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
C、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D、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
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
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
B、佛教的适应性
C、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D、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
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
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
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
D、是否要尊长听君
7.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 )的翻译。
A、绮
B、秦
C、羌
D、茶
8.郑和到达各国的第一件事就是( )。
A、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B、赠送礼物
C、进行贸易活动
D、武力征服
9.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吐鲁番
10.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 )
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
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
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
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1.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 )。
A、《古事记》
B、《日本书纪》
C、《怀风藻》
D、《枕草子》
12.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
A、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
B、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C、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
D、《汉书》按生产生活方式把西域诸国分为土著与行国
13.对唐朝盛世景象叙说不正确的是( )
A、唐长安城里外国人在城里都有自己的居住区,享受一定的治外法权
B、在唐的侨民以波斯人最多
C、唐朝一般让外国人穿自己民族的服饰,以示区别,不与华人混同
D、昭武九姓曾经是月氏人
14.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朱士行是中国僧人中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得大批佛教经典原本的人
B、玄奘译经的基本程序,中国翻译史上称为“汉唐旧法”
C、义净印度之游走的是海路,他还著有《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
D、法显的《佛国记》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15.以下不属于弥生飞跃的表现的是( )
A、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到农耕水稻
B、体貌由单眼皮变为双眼皮
C、工具由新石器、金石并用发展到铁器
D、人身材变高
二、判断题(共10题,40分)
1.南怀仁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A、错误
B、正确
2.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后来经西域传入国内。
A、错误
B、正确
3.大乘佛教保持佛教原来的教义,以正统自居,以释迦牟尼为佛主,注重佛教的仪式崇拜,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A、错误
B、正确
4.“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中,一般假名表示主要的、中心的意思,汉字起到语法的作用。
A、错误
B、正确
5.“丝绸之路”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创的。
A、错误
B、正确
6.郑和,汉族,原名马三保,明朝航海家。
A、错误
B、正确
7.“也里可温”是蒙古语中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A、错误
B、正确
8.火药的制作方法传入阿拉伯地区,是由蒙古人攻打那里带去的。
A、错误
B、正确
9.东汉王充的《论衡》指出磁石的指极性,对“司南”做了描述。
A、错误
B、正确
10.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A、错误
B、正确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共25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60分)
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 )
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
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
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
B、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C、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
D、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
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B、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
C、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D、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
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
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
B、佛教的适应性
C、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D、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
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
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
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
D、是否要尊长听君
7.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 )的翻译。
A、绮
B、秦
C、羌
D、茶
8.郑和到达各国的第一件事就是( )。
A、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B、赠送礼物
C、进行贸易活动
D、武力征服
9.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吐鲁番
10.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 )
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
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
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
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1.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 )。
A、《古事记》
B、《日本书纪》
C、《怀风藻》
D、《枕草子》
12.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
A、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
B、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C、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
D、《汉书》按生产生活方式把西域诸国分为土著与行国
13.对唐朝盛世景象叙说不正确的是( )
A、唐长安城里外国人在城里都有自己的居住区,享受一定的治外法权
B、在唐的侨民以波斯人最多
C、唐朝一般让外国人穿自己民族的服饰,以示区别,不与华人混同
D、昭武九姓曾经是月氏人
14.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朱士行是中国僧人中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得大批佛教经典原本的人
B、玄奘译经的基本程序,中国翻译史上称为“汉唐旧法”
C、义净印度之游走的是海路,他还著有《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
D、法显的《佛国记》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15.以下不属于弥生飞跃的表现的是( )
A、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到农耕水稻
B、体貌由单眼皮变为双眼皮
C、工具由新石器、金石并用发展到铁器
D、人身材变高
二、判断题(共10题,40分)
1.南怀仁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A、错误
B、正确
2.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后来经西域传入国内。
A、错误
B、正确
3.大乘佛教保持佛教原来的教义,以正统自居,以释迦牟尼为佛主,注重佛教的仪式崇拜,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A、错误
B、正确
4.“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中,一般假名表示主要的、中心的意思,汉字起到语法的作用。
A、错误
B、正确
5.“丝绸之路”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创的。
A、错误
B、正确
6.郑和,汉族,原名马三保,明朝航海家。
A、错误
B、正确
7.“也里可温”是蒙古语中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A、错误
B、正确
8.火药的制作方法传入阿拉伯地区,是由蒙古人攻打那里带去的。
A、错误
B、正确
9.东汉王充的《论衡》指出磁石的指极性,对“司南”做了描述。
A、错误
B、正确
10.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A、错误
B、正确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共25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60分)
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 )
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
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
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
B、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C、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
D、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
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B、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
C、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D、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
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
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
B、佛教的适应性
C、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D、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
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
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
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
D、是否要尊长听君
7.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 )的翻译。
A、绮
B、秦
C、羌
D、茶
8.郑和到达各国的第一件事就是( )。
A、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B、赠送礼物
C、进行贸易活动
D、武力征服
9.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吐鲁番
10.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 )
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
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
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
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1.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 )。
A、《古事记》
B、《日本书纪》
C、《怀风藻》
D、《枕草子》
12.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
A、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
B、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C、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
D、《汉书》按生产生活方式把西域诸国分为土著与行国
13.对唐朝盛世景象叙说不正确的是( )
A、唐长安城里外国人在城里都有自己的居住区,享受一定的治外法权
B、在唐的侨民以波斯人最多
C、唐朝一般让外国人穿自己民族的服饰,以示区别,不与华人混同
D、昭武九姓曾经是月氏人
14.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朱士行是中国僧人中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得大批佛教经典原本的人
B、玄奘译经的基本程序,中国翻译史上称为“汉唐旧法”
C、义净印度之游走的是海路,他还著有《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
D、法显的《佛国记》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15.以下不属于弥生飞跃的表现的是( )
A、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到农耕水稻
B、体貌由单眼皮变为双眼皮
C、工具由新石器、金石并用发展到铁器
D、人身材变高
二、判断题(共10题,40分)
1.南怀仁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A、错误
B、正确
2.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后来经西域传入国内。
A、错误
B、正确
3.大乘佛教保持佛教原来的教义,以正统自居,以释迦牟尼为佛主,注重佛教的仪式崇拜,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A、错误
B、正确
4.“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中,一般假名表示主要的、中心的意思,汉字起到语法的作用。
A、错误
B、正确
5.“丝绸之路”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创的。
A、错误
B、正确
6.郑和,汉族,原名马三保,明朝航海家。
A、错误
B、正确
7.“也里可温”是蒙古语中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A、错误
B、正确
8.火药的制作方法传入阿拉伯地区,是由蒙古人攻打那里带去的。
A、错误
B、正确
9.东汉王充的《论衡》指出磁石的指极性,对“司南”做了描述。
A、错误
B、正确
10.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A、错误
B、正确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共25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60分)
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 )
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
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
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
B、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C、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
D、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
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B、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
C、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D、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
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
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
B、佛教的适应性
C、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D、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
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
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
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
D、是否要尊长听君
7.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 )的翻译。
A、绮
B、秦
C、羌
D、茶
8.郑和到达各国的第一件事就是( )。
A、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B、赠送礼物
C、进行贸易活动
D、武力征服
9.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吐鲁番
10.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 )
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
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
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
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1.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 )。
A、《古事记》
B、《日本书纪》
C、《怀风藻》
D、《枕草子》
12.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
A、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
B、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C、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
D、《汉书》按生产生活方式把西域诸国分为土著与行国
13.对唐朝盛世景象叙说不正确的是( )
A、唐长安城里外国人在城里都有自己的居住区,享受一定的治外法权
B、在唐的侨民以波斯人最多
C、唐朝一般让外国人穿自己民族的服饰,以示区别,不与华人混同
D、昭武九姓曾经是月氏人
14.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朱士行是中国僧人中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得大批佛教经典原本的人
B、玄奘译经的基本程序,中国翻译史上称为“汉唐旧法”
C、义净印度之游走的是海路,他还著有《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
D、法显的《佛国记》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15.以下不属于弥生飞跃的表现的是( )
A、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到农耕水稻
B、体貌由单眼皮变为双眼皮
C、工具由新石器、金石并用发展到铁器
D、人身材变高
二、判断题(共10题,40分)
1.南怀仁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A、错误
B、正确
2.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后来经西域传入国内。
A、错误
B、正确
3.大乘佛教保持佛教原来的教义,以正统自居,以释迦牟尼为佛主,注重佛教的仪式崇拜,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A、错误
B、正确
4.“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中,一般假名表示主要的、中心的意思,汉字起到语法的作用。
A、错误
B、正确
5.“丝绸之路”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创的。
A、错误
B、正确
6.郑和,汉族,原名马三保,明朝航海家。
A、错误
B、正确
7.“也里可温”是蒙古语中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A、错误
B、正确
8.火药的制作方法传入阿拉伯地区,是由蒙古人攻打那里带去的。
A、错误
B、正确
9.东汉王充的《论衡》指出磁石的指极性,对“司南”做了描述。
A、错误
B、正确
10.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A、错误
B、正确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共25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60分)
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 )
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
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
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
B、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C、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
D、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
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B、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
C、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D、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
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
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
B、佛教的适应性
C、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D、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
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
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
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
D、是否要尊长听君
7.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 )的翻译。
A、绮
B、秦
C、羌
D、茶
8.郑和到达各国的第一件事就是( )。
A、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B、赠送礼物
C、进行贸易活动
D、武力征服
9.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吐鲁番
10.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 )
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
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
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
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1.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 )。
A、《古事记》
B、《日本书纪》
C、《怀风藻》
D、《枕草子》
12.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
A、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
B、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C、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
D、《汉书》按生产生活方式把西域诸国分为土著与行国
13.对唐朝盛世景象叙说不正确的是( )
A、唐长安城里外国人在城里都有自己的居住区,享受一定的治外法权
B、在唐的侨民以波斯人最多
C、唐朝一般让外国人穿自己民族的服饰,以示区别,不与华人混同
D、昭武九姓曾经是月氏人
14.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朱士行是中国僧人中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得大批佛教经典原本的人
B、玄奘译经的基本程序,中国翻译史上称为“汉唐旧法”
C、义净印度之游走的是海路,他还著有《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
D、法显的《佛国记》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15.以下不属于弥生飞跃的表现的是( )
A、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到农耕水稻
B、体貌由单眼皮变为双眼皮
C、工具由新石器、金石并用发展到铁器
D、人身材变高
二、判断题(共10题,40分)
1.南怀仁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A、错误
B、正确
2.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后来经西域传入国内。
A、错误
B、正确
3.大乘佛教保持佛教原来的教义,以正统自居,以释迦牟尼为佛主,注重佛教的仪式崇拜,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A、错误
B、正确
4.“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中,一般假名表示主要的、中心的意思,汉字起到语法的作用。
A、错误
B、正确
5.“丝绸之路”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创的。
A、错误
B、正确
6.郑和,汉族,原名马三保,明朝航海家。
A、错误
B、正确
7.“也里可温”是蒙古语中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A、错误
B、正确
8.火药的制作方法传入阿拉伯地区,是由蒙古人攻打那里带去的。
A、错误
B、正确
9.东汉王充的《论衡》指出磁石的指极性,对“司南”做了描述。
A、错误
B、正确
10.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A、错误
B、正确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共25道题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60分)
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 )
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
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
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
B、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C、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
D、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
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B、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
C、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D、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
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
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
B、佛教的适应性
C、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D、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
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
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
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
D、是否要尊长听君
7.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 )的翻译。
A、绮
B、秦
C、羌
D、茶
8.郑和到达各国的第一件事就是( )。
A、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B、赠送礼物
C、进行贸易活动
D、武力征服
9.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吐鲁番
10.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 )
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
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
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
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1.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 )。
A、《古事记》
B、《日本书纪》
C、《怀风藻》
D、《枕草子》
12.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
A、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
B、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C、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
D、《汉书》按生产生活方式把西域诸国分为土著与行国
13.对唐朝盛世景象叙说不正确的是( )
A、唐长安城里外国人在城里都有自己的居住区,享受一定的治外法权
B、在唐的侨民以波斯人最多
C、唐朝一般让外国人穿自己民族的服饰,以示区别,不与华人混同
D、昭武九姓曾经是月氏人
14.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朱士行是中国僧人中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得大批佛教经典原本的人
B、玄奘译经的基本程序,中国翻译史上称为“汉唐旧法”
C、义净印度之游走的是海路,他还著有《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
D、法显的《佛国记》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15.以下不属于弥生飞跃的表现的是( )
A、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到农耕水稻
B、体貌由单眼皮变为双眼皮
C、工具由新石器、金石并用发展到铁器
D、人身材变高
二、判断题(共10题,40分)
1.南怀仁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A、错误
B、正确
2.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后来经西域传入国内。
A、错误
B、正确
3.大乘佛教保持佛教原来的教义,以正统自居,以释迦牟尼为佛主,注重佛教的仪式崇拜,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A、错误
B、正确
4.“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中,一般假名表示主要的、中心的意思,汉字起到语法的作用。
A、错误
B、正确
5.“丝绸之路”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创的。
A、错误
B、正确
6.郑和,汉族,原名马三保,明朝航海家。
A、错误
B、正确
7.“也里可温”是蒙古语中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A、错误
B、正确
8.火药的制作方法传入阿拉伯地区,是由蒙古人攻打那里带去的。
A、错误
B、正确
9.东汉王充的《论衡》指出磁石的指极性,对“司南”做了描述。
A、错误
B、正确
10.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A、错误
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