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生命健康学院)25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终考任务【标准答案】
终考任务-仅限药学(本)专业学生完成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健康教育的核心是( )。
A.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B.增加人群的健康知识
C.转变人群的态度
D.增加人群对改变行为的信心
E.改变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
2.“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属于健康促进五大领域中的( )。
A.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
C.加强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3.高血压病的家族聚集现象体现了影响健康的( )。
A.生物学因素
B.环境因素
C.生态学因素
D.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E.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4.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不包括( )。
A.倡导
B.沟通
C.协调
D.赋权
E.社会动员
5.关于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卫生宣传更强调知识的普及,健康教育更注重行为改变
B.健康教育比卫生宣传更注重循证决策
C.卫生宣传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活动过程
D.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重要形式
E.健康教育是对卫生宣传功能的扩展
6.在传播中,干扰指的是( )。
A.受传者接受信息后的心理行为反映
B.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减弱或加强的因素
C.在传播过程中能决定信息取舍的人
D.在传播中传播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
E.在传播过程中双方缺乏对信息共同理解
7.在卫生宣传中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通常是( )。
A.双向传播
B.单向传播
C.组织传播
D.亲身传播
E.自我传播
8.下列哪一项不是大众传播的特点:( )。
A.反馈迅速
B.信息传播速度快
C.信息覆盖面大
D.专业机构人员为传播者
E.信息针对性差
9.下列属于开放性问题的是( )。
A.“你对健康怎么理解?”
B.“你同意我们大家认为不错的第一个方案吗?”
C.“在社区组织的健康知识竞赛可能已经开始了吧?”
D.“他们卫生么不能坚持锻炼身体?”
E.“你经常给孩子吃水果和蔬菜吗?”
10.健康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属于五要素传播中的( )。
A.传播者
B.信息
C.媒介与渠道
D.受传者
11.人们患了某种疾病后,由于怕花费太多时间和钱而不去就诊,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应该解( )。
A.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B.对疾病危险性的认知
C.对采纳健康行为益处的认知
D.对采纳健康行为障碍的认知
E.自我效能
12.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减少盐的摄入给予鼓励,属于行为矫正中的( )。
A.脱敏法
B.强化法
C.厌恶法
D.示范法
E.消除法
13.促进健康行为不包括( )。
A.有利性
B.规律性
C.和谐性
D.习得性
E.适宜性
14.健康相关行为是指( )。
A.与疾病有关的行为
B.与健康有关的行为
C.与健康和疾病的有关的行为
D.促进健康的行为
E.危害健康的行为
15.为扩大影响,集中解决一部分人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采用( )。
A.专题咨询
B.团体咨询
C.门诊咨询
D.个别咨询
E.信函咨询
16.“到未来某年,使某社区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的比例达到90%”,属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目标中的( )。
A.总目标
B.具体目标
C.教育目标
D.行为目标
E.健康目标
17.了解个体或群体存在哪些健康问题,属于需求评估的( )。
A.健康相关行为评估
B.健康状况评估
C.策略评估
D.环境评估
E.教育资源评估
18.一级目标人群指的是( )。
A.对项目有决策权的人群
B.希望实施所建议的健康行为的人群
C.对建议行为采纳者有重要影响的人群
D.对计划成功与否有直接影响的人群
E.参与项目的实施者
19.高血压病患者遵从医嘱服药的强化因素是( )。
A.患者知晓服药能有效控制血压
B.患者感到按医嘱服药后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
C.患者能方便地就医、取药
D.患者的经济条件足以支付较高的医药费
E.患者认识到改善健康状况的重要性
20.实施母乳喂养的倾向因素是( )。
A.母亲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B.医生建议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C.丈夫鼓励母乳喂养
D.代乳品价格昂贵
E.母亲有较长的产假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21.为社区居民讲授糖尿病防治有关知识,属于( )。
A.政策倡导策略
B.环境支持策略
C.健康教育策略
D.收入水平较高
E.企业对员工健康问题不重视
22.在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时,考虑长远的发展和要求,体现了制定计划的( )。
A.整体性原则
B.弹性原则
C.前瞻性原则
D.从实际出发原则
E.参与性原则
国家开放大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答案:https://www.opzy.net/90753.html
23.在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时要使计划留有余地,以便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体现了制定计划的( )。
A.整体性原则
B.前瞻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
D.从实际出发原则
E.弹性原则
24.确定与健康问题相关的行为问题是什么,属于( )。
A.健康相关行为评估
B.健康状况评估
C.策略评估
D.环境评估
E.教育资源评估
25.一级目标人群指的是( )。
A.对项目有决策权的人群
B.希望实施所建议的健康行为的人群
C.对建议行为采纳者有重要影响的人群
D.对计划成功与否有直接影响的人群
E.参与项目的实施者
26.“项目活动执行率”这个指标用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的质量控制中( )。
A.进程监测
B.数量与范围监测
C.内容监测
D.项目效果监测
E.费用监测
27.可用于克服健康促进项目工作者在评价中对目标人群的诱导与暗示的方法是( )。
A.设立随机对照组
B.培训项目工作人员
C.增加调查对象人数
D.校准调查工具
E.事先通知调查对象
28.对“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专题广播节目的收听率进行调查,属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 )。
A.形成评价
B.过程评价
C.效应评价
D.结局评价
E.总结评价
29.在项目周期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评价设计方案是( )。
A.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
B.简单时间系列设计
C.非等同比较组设计
D.复合时间系列设计
E.实验研究
30.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的强化因素是( )。
A.患者了解控制饮食的意义
B.患者体会到控制饮食后健康的改善
C.患者学会了“食物交换份”法
D.患者相信控制饮食对健康有好处
E.患者可以购买到无糖食品
31.在提高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消除碘缺乏病的健康教育项目中,通常一级目标人群为( )。
A.家庭主妇
B.碘缺乏病患者
C.碘盐销售者
D.社区领导
E.中小学生
32.健康状况指标,发病率、死亡率等属于( )。
A.形成评价指标
B.过程评价指标
C.效应评价指标
D.结局评价指标
E.总结评价指标
33.关于评价,不正确的描述是( ) 。
A.通过评价可以完善项目执行过程
B.评价是项目的最后一项工作
C.评价是客观实际与课接受的标准之间的比较
D.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两类
E.健康教育计划中应该包括评价计划
34.案例分析适用于培训( )。
A.卫生知识
B.观念与态度
C.沟通技能
D.操作技能
E.决策技能
35.健康教育计划实施的质量控制内容中不包括( )。
A.对活动内容的监测
B.对设备维护情况的监测
C.对工作进程的监测
D.对人群知信行及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E.对活动经费的监测
36.下列哪种抽样方法不是随机抽样?( )
A.单纯随机抽样
B.方便抽样
C.系统抽样
D.分层抽样
E.整群抽样
37.健康教育KAP问卷质量的高低,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适用性等有决定作用,反应问卷质量的指标是( )。
A.长度
B.效度
C.特异度
D.灵敏度
E.难度
38.狭义医院健康教育实现的是( )。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一、二级预防
E.二、三级预防
39.患者教育的程序,不包括:( )。
A.教育需求评估
B.教育诊断
C.教育计划制定
D.教育效果评价
E.对项目实施人员培训
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肝可以经污染的水产品传播
B.乙肝和丙肝可以经蚊虫叮咬传播
C.和他人共用剃须刀可能会感染肝炎病毒
D.输血可能感染乙肝
E.丁型肝炎病毒属缺陷病毒
41.属于学校健康促进一级目标人群的是( )。
A.学校领导
B.学生
C.教职员工
D.学生家长
E.社区领导
42.不属于职业人群一般健康教育内容的是( )。
A.营养教育
B.饮食卫生
C.戒烟限酒
D.起居卫生
E.心理教育
43.在农村进行水源管理和垃圾管理,属于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的( )。
A.农村常见病防治教育
B.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教育
C.卫生法制教育
D.预防农药中毒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健康教育
E.移风易俗,改变农村不良卫生习惯
44.在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中,常见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包括( )。
A.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B.提高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依从性
C.卫生法律法规教育
D.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
E.新老传染病防治教育
45.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健康体检属于学校健康促进内容中的( )。
A.学校健康政策
B.学校健康教育
C.学校健康服务
D.学校健康环境
E.个人健康技能
46.成瘾性行为的形成过程不包括( )。
A.诱导阶段
B.准备阶段
C.形成阶段
D.巩固阶段
E.衰竭阶段
47.婴儿、儿童和青少年需要较高的能量摄入,体现了影响饮食行为的( )。
A.生物因素
B.文化因素
C.心理因素
D.环境因素
E.遗传因素
48.下列属于有氧耐力运动的是( )。
A.举重
B.投掷
C.体操
D.慢跑
E.肢体屈伸
49.影响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生物因素
B.文化因素
C.心理因素
D.环境因素
E.遗传因素
50.世界卫生组织体力活动推荐量中,“轻到中等强度”可( )。
A.有益健康
B.促进健康
C.增强身体素质
D.控制慢病发生
E.体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