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钢结构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二-0007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1.在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计算用的荷载应采用( )
A.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均不乘以各自的分项系数
B.将永久荷载的标准值乘以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C.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均乘以各自的分项系数
D.将可变荷载的标准值乘以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2.当构件为Q235钢材时,焊接连接时焊条宜采用( )
A.前三种型焊条均可
B.E55型焊条
C.E50型焊条
D.E43型焊条
3.实腹式偏心受压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内整体稳定验算公式中的gx主要是考虑_____ _。
A.残余应力的影响
B.截面塑性发展对承载力的影响
C.初弯矩的影响
D.初偏心的影响
4.用Q235号钢和16锰钢分别建造一轴心受压柱,其长细比相同,在弹性范围内屈曲时,前者的临界力______后者的临界力。
A.等于或接近
B.无法比较
C.小于
D.大于
5.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与承压型高强螺栓连接的主要区别是( )
A.预拉力不同
B.设计计算时所取极限状态不同
C.材料不同
D.摩擦面处理不同
6.焊接结构的疲劳强度的大小与______关系不大。
A.钢材的种类
B.连接的构造细节
C.残余应力大小
D.应力循环次数
7.实腹式轴心受拉构件计算的内容有______。
A.强度、局部稳定和整体稳定
B.强度和整体稳定性
C.强度、刚度(长细比)
D.强度
8.对于钢结构用钢材,对化学成分的定义为( )
A.Mn为有害元素,S、P为不可缺少元素
B.Mn、S、P均为有害元素
C.C为不可缺少元素,Mn为脱氧剂,S、P为有害元素
D.C为不可缺少元素,Mn、S、P均为有害元素
9.钢材牌号Q235代表的是( )
A.钢材的比例极限是235MPa
B.钢材的抗拉强度是235MPa
C.钢材的屈服强度是235MPa
D.钢材的伸长率是235
10.在静力荷载作用下,钢材承受三向拉应力时,易发生( )
A.脆性破坏
B.疲劳破坏
C.无法判定
D.塑性破坏
11.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工形截面压弯构件,其强度计算公式中,塑性发展系数通常取______。
A.1.15
B.1.1
C.1.07
D.1.05
12.在钢结构设计中,认为钢材是理想的弹塑性体,是指屈服点以前的材料为( )
A.非弹性的
B.弹性的
C.弹塑性的
D.塑性的
13.为防止钢构件中的板件失稳采取加劲措施,这一做法是为了______。
A.改变板件的宽厚比
B.改变截面上的应力分布状态
C.增大截面面积
D.增加截面的惯性矩
14.未焊透的对接焊缝计算应按______计算。
A.角焊缝
B.断续焊缝
C.斜焊缝
D.对接焊缝
15.钢结构连接中所使用的焊条应与被连接构件的强度相匹配,通常在被连接构件选用Q345时,焊条选用( )
A.前三种均可
B.E55
C.E50
D.E43
16.与单向拉应力相比,钢材承担双向拉应力时 ( )
A.破坏形式没变化
B.易发生脆性破坏
C.易发生塑性破坏
D.无法判定
17.钢结构压弯构件的设计一般应进行下面 ( ) 的计算?
A.强度、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变形
B.强度、弯矩作用平面内及平面外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长细比
C.强度、弯矩作用平面内及平面外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变形
D.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变形、长细比
18.为提高梁的整体稳定性,在用钢量不变的前提下,应尽可能( )
A.采用窄翼缘截面
B.采用双轴对称截面
C.加强受拉翼缘
D.加强受压翼缘
19.工形截面压弯构件腹板的容许高厚比是根据____ __确定的。
A.腹板的应力梯度a0
B.构件的长细比
C.介于轴压杆腹板和梁腹板高厚比之间
D.h0 /tw与腹板的应力梯度a0、构件的长细比的关系
20.开口槽形截面轴心受压构件,当绕对称轴失稳时,构件将发生( )的失稳变形。
A.扭转屈曲
B.弯曲屈曲
C.弯扭屈曲
D.不能确定
21.为提高梁在弯矩作用下的强度和刚度,应尽可能使梁的( )
A.腹板薄而宽
B.腹板厚而窄
C.翼缘宽薄而腹板窄厚
D.翼缘厚而窄
22.产生焊接残余应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______。
A.钢材的弹性模量太高
B.钢材的塑性太低
C.焊缝的厚度太小
D.焊接时热量分布不均
23.设有一截面尺寸为100×8的板件,在端部用两条侧面角焊缝焊在10mm厚的节点板上,两板件板面平行,焊脚尺寸为6mm。为满足最小焊缝长度的构造要求,应选用( )
A.80mm
B.60mm
C.40mm
D.100mm
24.同类钢种的钢板,厚度越大,( )
A.韧性越好
B.强度越低
C.塑性越好
D.内部存在缺陷的几率越小
25.结构或节点的疲劳强度与( )关系不大。
A.钢材的种类
B.节点的制作工艺和质量
C.应力集中系数
D.应力循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