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春《社会语言学》作业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3 道试题,共 65 分)
1.对现场促销言语行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表现多重身份
B.既是销售促进,也是提升品牌和企业形象的传播行为
C.建议是使用最多的功能
D.主要由四种交际功能构成:陈述、建议、询问、评价
2.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接触的原因没有( )。
A.语言接触给语言使用及语言生活带来影响,进而可能带来社会问题
B.语言接触带来语言变异与变化
C.语言接触带来的变化形式和过程一般不可以观察到
D.社会的交流带来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源自社会接触
3.现场促销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是( )。
A.量词“个”
B.动词“有”
C.动词“是”
D.人称代词“你”
4.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语言立法的联系和区别认识有误的是( )。
A.语言规划是语言政策的延伸与体现,又是语言法规的具体执行
B.语言规划只是政府行为,不是社会行为
C.语言立法是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升华与保障,是法律行为
D.语言政策是基础、核心,是行政行为
5.关于社会集团、语言社团、语言社群的理解,有误的是( )。
A.语言社群比语言社团外延更小
B.语言社团一定是社会实体
C.社会集团不一定就是语言社团
D.对某种语言持有相同的评价标准和一致的使用态度的一群人,也被视为一个语言社团
6.“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 )的要求。
A.语境适应性
B.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C.形式上的可能性
D.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7.制定语言规划,要重视语言的社会性,下面哪点不对( )。
A.要适应社会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宽容度
B.要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不可主观臆造
C.可强制推行,莫坐失良机
D.以指导性为主,指令性为辅
8.有关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认识有误的是( )。
A.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
B.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语言和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D.语言同文化不一样,是先天获得的
9.界定濒危语言的核心指标没有( )。
A.母语能力的大小
B.母语使用者的性别比例
C.母语使用者年龄段的分布比例
D.丧失母语人口的数量比例
10.不属于语言规划的对象的是( )。
A.语言兰系
B.政府语言行为
C.口语、书面语
D.个人言语行为
11.语言规划的基本原则没有( )。
A.经济性原则
B.稳妥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政治性原则
12.不属于问卷法的特点的是( )。
A.资料质量较难保证
B.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C.所得信息适合进行量化处理
D.弹性大,适合做深度研究
13.对借词的认识有误的是( )。
A.词语借用的多少,不同语言间差异很大
B.词语借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交流在语言上的反映
C.本语词与借词并用的同义词,其使用频率及语用环境一般完全相同
D.从借词的层次上看,大多数语言只借用本语言词汇系统中缺少的词
二、多选题 (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4.对语言的阶级(阶层)差异理解正确的是( )。
A.阶级影响使用者的语言形式和运用方式的变异
B.阶层内成员彼此认同,语言成为身份认同与区别标志
C.不同阶级阶层由于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先天的语言能力产生差异
D.不同社会集团竭力要在公用语中掺进自己特有的语言因素,提高本集团的社会威望
15.有关语言变异、变体、变化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
A.语言变体可以是一种语言、一种方言或者一种语体
B.语言变体不能是单个的语音、语法或者词汇项目
C.同一个语言项目在共时层面上同时存在不同的变异形式,这不同的形式就构成一个项目的不同变体
D.变化是语言要素的形式、意义、功能在整个语言社团中成系统的改变
16.( )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力表现。
A.语言形式的用途
B.语言形式使用的通行度
C.语言学习的社会化
D.文化词
17.当代中国的语言规划显现出两个主要特点( )。
A.阶级分析色彩强烈
B.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C.具有相当强的传承性
D.具有明显的连贯性
三、判断题 (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8.现场促销语言中,儿化音、轻声出现相对较多。
19.语言的可塑性是指语言及语言生活形成以后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语言规划使语言及语言生活朝着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及语言使用者的方向发展。
20.“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以从“语言功能变体”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