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
2、随机分配;是指每一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3、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4、首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5、自我实现的预言;当我们相信某一件事情时,我们的信念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从而导致结果和我们之前的想法一致
6、归因;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动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7、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8、偏见;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9、内隐社会认知;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些个体不能回忆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是更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
10、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2、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3、睡眠者效应;指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14、移情;指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进行感知和体验后产生的类似于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替代性情感反应
15、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动,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答:助人行为:助人行为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则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做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亲社会行为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广泛的定义。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做出的助人行为。
2、什么是态度的学习理论?
答: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认识失调理论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明知道吃零食对减肥不利但是别人给你零食的时候依然接过并吃了,想减肥的态度和你吃零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产生了认知出现失调
4、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的归因公式。
5、简要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人们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
答:以苦为师,多吃苦,多实践,再加上理论的熏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换位思考也很总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读善书,多学习英雄人物,树立正确的榜样。
6、简述独立性自我和依赖性自我模型,并举例说明。
奥鹏福师答案q599792222 或请进 opzy.net
三、论述题(共25分)
1.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2、当看到好照片时,人们通常的反应是“真不错,你用的是什么相机”;当看到烂照片时,人们则往往会笑话拍摄者水平很臭。请详细论述,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答:反映的心理现象:人习惯性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失败归因于环境;而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环境,失败归因于其自身。如何避免:(1)要使用同一角度和标准评判事物;(2)要客观公正地评判事物;(3)要乐于肯定他人的优点和长处;(4)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不足;(5)要摆正心态,去除嫉妒心理
3、论述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请适当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