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作业任务:
上党为清代及民国初年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经济往来的重要商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誉。(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武乡县西凤凰山麓。(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由邓小平题写馆名。该馆是全国第一座系统展出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八年抗战史实的大型专题性博物馆。( )
武乡县的砖壁、王家峪,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称为“支撑华北抗战的坚强基石”,因为八路军总部、中共北方局长期住在这里,指挥山西和华北的抗日战争。( )
砖壁村位于武乡县城东47千米处,三面临崖,一面靠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37年至1942年间,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三次驻扎该村。( )
1940年8月,八路军总司令部就在砖壁村发动并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和武乡关家垴歼灭战、砖壁保卫战。( )
由砖壁村向西行10余千米就是王家峪村,1939年至1940年,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在这里驻扎。( )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兴县蔡家崖村。该馆建于1962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馆址即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这里曾是晋绥开明绅士沈钧儒先生的宅院和花园,当地人称“花园院”。( )
1942年,晋绥军区司令部暨120师师部移驻此院,同时成立了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从此,蔡家崖成了当时晋绥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 )
著名的“晋绥干部会议”,就在这里的晋绥军区礼堂召开,当年毛主席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后被收入《毛选》第四卷)。( )
1978年4月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取道鸿门岩,前往西柏坡,途中路居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方丈院。
叶剑英、陈毅在先期前往西柏坡途中亦路居于台怀,并均赋诗。( )
陈毅《过五台山》诗吟道:“南台山上白云低,人在云中路径迷;可有神工能扫雾,让吾放眼到平西。”( )
徐向前(1901—1990),原名象谦。山西五台人。1919年春考入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24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排长。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随军北伐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
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又称王若飞纪念馆、“四八”烈士祠,位于兴县东南45千米的黑茶山脚下东会乡庄上村。( )
太原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简称国师纪念馆。位于太原市五一北路245号,原名“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太原市唯一保存下来的较为完整的一处革命旧址( )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1919年6月,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 )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国开答案请进:opzy.net或请联系微信:1095258436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著名的活动基地之一。( )
晋南民风是“勤于稼穑”“务耕织”。(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武乡县西凤凰山麓。( )
晋南自然环境宜于农耕,史籍有“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之说,农业生产发达,历史悠久,故晋南民风是“勤于稼穑”“务耕织”。( )
在汾阳丁村民俗博物馆,可以看到所陈列的农具、纺织工具及专门粮仓,晋南农家多有“稼穑维宝”之门楣。( )
吕梁住房多二层楼式,一层为住室,二层为仓房,与南方人有别。( )
晋中,以其浓厚的经商风气著称于世,地方志中称晋中人善理财,勇于外出致富,如明清以来之晋商,尝富甲天下,票号林立。这使晋中人磨炼出较强的开放精神和个人奋斗意识,同时在农业生产上,晋中人既经商又不误耕耘,勤劳不懈。( )
晋中地区居民主要是四合院,现今开放的著名旅游景点如祁县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榆次的常家大院,均系大型组合连通的四合院群落,结构复杂,错落有致,是大家族聚居之宅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
所谓天井窑,亦称地窨院,在平鲁尤为典型,即从平地直挖成长方形大坑,深6~10米,长宽15~18米,然后在坑壁四周掏挖窑洞,院角某处打隧道通向崖顶,为出口,安院门。( )
黄崖洞革命纪念地位于黎城北部45千米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海拔约2000米,因山中峭壁上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 )
山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 )
( )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
( )无论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文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
( )是全国十大方言之一,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毗邻的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县市。
晋方言是( )中最复杂、最有特色、最丰富多彩的一支语言。
在( ),根本无法准确地说什么叫“山西话”。
因为山西方言的( ),本省人都听不懂自己人说话。县与县、乡与乡、甚至村与村,都有差别。同是一乡人,三里之外不同音的现象十分普遍。
山西话至今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有大量古汉语遗存。如( )说“我不饿”为“蒙不饥”。
如晋北、晋中人称( )为“得老”、“得脑”(音),因古代“首”音为“道”,与捣、老、草同韵。
家里( )叫“家寒”。对照许多北方方言来看,山西话最接近文言。
“平水韵”就是出在( )。
山西方言里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 )。比如说“牛”,一般不会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
山西方言说小牛,不说小牛,说“牛牛”,就有了可爱的( )。
“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 )”。
“倒插插”是指衣服上的( )。
( ),山西乡间大都有挑红、报喜的习俗。
生了( ),则要另外用一大块红布,上用毛笔字书写“弄璋之喜”。
旧时的习俗,往往要送给婴儿一件有纪念意义的“( )”。
( )一带,当奶奶的要背负孙儿走街串巷,到各家讨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块,如行乞的样子,称为“讨百家”。
晋南襄汾一带有“三十石榴四十桃”的说法,即一个人满( )岁,亲友要送面石榴祝贺。
满( )岁,则要送面桃。